5

字数:1044

事实上,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是当时已30岁的小山智丽的最后巅峰。

在那之后,她除了在1996年拿到过一次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女单冠军,以及连续六年蝉联日本乒乓球女单冠军之外,再也没在世界舞台上拿到过什么成绩,也不可能再对中国女乒造成任何威胁。

但是,就是那个亚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却让小山智丽成了整个中国乒乓球史,甚至中国体育史上不能忽略的一个人物。因为她让国人一直在审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该如何协调,祖国与入籍国的感情该如何归属,以及,那个一直困扰着中国体育优势项目的名词:让球。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南方人物周刊》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你心中影响时代的30位中国人都有谁?

在这份30人的名单中,居然出现了一个可能早已不为90后知晓的乒乓球选手的名字——

当然,是她的中文名字:何智丽。

馒头说

想和大家说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05年,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上海举行。当时我作为记者,在一次聚会上,碰到了两个在中国乒乓球历史上足以留名的人。一个是庄则栋,另一个,就是小山智丽。

我和小山智丽没说几句话,就记得她穿的是职业套装,妆容得体(当时她已和丈夫离婚,因为对方出轨)。

一位记者同行告诉我,之前何智丽去上海某小学参加活动,与一位区领导“切磋切磋”,结果何智丽打得非常认真,一个球也没让领导赢。

我听到这个就笑了起来,这可能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吧。

然后我就想起了陈静后来回忆何智丽的话:“现在想想,让球确实不应该,尤其当时比赛少,拿冠军的机会多难得啊!这次让掉了,下次就不知道要等到何时了!”

每个运动员,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机器。渴望获胜,应该,也必须是每个职业运动员的本能吧。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决赛,我在现场。

那场球,在一个颇大的体育馆里举行,票价出乎意料的贵——一个球馆角落的位置,票价居然是125英镑。那个位置,根本就看不清场中央的球台,很多细节只能通过球馆的LED大屏幕观看。

关键是,那是一场没有悬念的中国球员的内战——李晓霞对阵丁宁,但场馆依然爆满。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专门采访了一位坐在那个角落位置的英国男子,30多岁,我还记得他叫艾伦。

我问艾伦,你平时打乒乓吗?他回答,有时会打。

我又问他,你认识决赛的两个中国选手吗?他腼腆地摇了摇头,说不太熟悉。

我说那你为什么要买那么贵的票来看?他说,因为中国的乒乓球是世界最强的,他希望带着家人,到现场来感受一下。

然后艾伦的儿子、女儿、妻子,忽然集体冒了出来,在旁边的座位一起向我打招呼。

当时我在心中默默计算票价的总和。

那场比赛,李晓霞最终4比1获胜,丁宁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比赛结束后,连手都没和李晓霞握。

当时我就想,应该是场真打,不存在让球吧。

因为如果这是一场让球,我实在无法面对艾伦一家热情的加油呼喊和掌声。

第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运动员,第二个小故事说的是观众,这两个小故事,就是我对“让球”的态度。

[1] 《光明日报》,1994年10月14日,特派记者罗京生。


4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