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比拳头,比不过,那么再来看看第二个要素:钱。
对于百废待兴的政府来说,钱有时候可能比枪更重要。
1911年5月3日,孙中山(前排右二)在美国芝加哥召集会议,同与会者合影留念
让我们把镜头对准1911年10月12日,辛亥革命刚刚爆发时的孙中山。
按照孙中山自己亲笔写的《革命原起》中记录,那一天,他并不在国内,而是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的一家旅馆里睡觉。
那天,孙中山一觉睡到中午,醒来后,得知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但是,孙中山并没有选择立刻回国。
他曾说过,自己最快20天就可以返回国内,亲自参加战斗“以快平生”,但他之所以没有那么做,是因为他认为此时他自己最大的作用,不应是在国内的革命前线,而应是在“樽俎之间”——去和西方列强应酬。
去和西方列强会面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筹钱。
孙中山首先写信给美国国务卿要求会晤,但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随后他就离开了美国,去了英国,当时他希望能得到50万英镑的借款,但是,最终没有拿到一分钱。
随后他又去了法国,他试图向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贷款,但又遭到了明确拒绝,他得到的回复是:“四国银行团 [1] 对此态度完全一致。银行团和它们的政府决定就财政观点方面严格采取中立,在目前情况下既不发行贷款,也不预付款项。”
孙中山无奈之下只能起身回国,在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
在孙中山还没抵达上海之前,就有舆论在说,孙中山这次回来,带回来很多钱,甚至还带回了军舰。而孙中山在抵达后回答《大陆报》采访时说:“予不名一钱,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1911年12月21日,孙中山与欢迎者在船上合影
革命当然需要精神,但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行的。
在临时政府成立前,孙中山曾邀请民族实业家张謇担任财政总长(后出任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张謇给孙中山算过一笔账:要维持临时政府的运转,每年至少需要1.2亿元,但临时政府的收入,只有4000万,还有8000万的巨大缺口。
张謇告诫孙中山,要各国承认临时政府,一是看政府有没有统一的军队,二是看政府有没有能力支配财政。
但何止8000万,连计划中的4000万(3000万关税,1000万盐税),都收不上来。
为此,孙中山只能发行军用钞票100万,但因为政府信用不够,很快失败。随后又发行中央公债1亿元,结果只卖出去500万元。
各地财政都不支持中央政府,还反过来要钱。安徽都督孙毓筠派专使到南京来要钱,孙中山大笔一挥,批了20万元,专使拿着总统孙中山的批条去财政部领款,得到的答复是:库里只有10块大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中山只能饮鸩止渴——向日本借款。
孙中山首先想出让的是汉冶萍公司股权。汉冶萍公司是当时中国综合铁矿、煤矿和炼钢为一体的大型企业,日本早就垂涎已久。孙中山的提议遭遇了各方反对,尤其以当时的实业总长张謇最为激烈:其他项目都可以和外国人合资,唯独铁厂铁矿不行;如果一定要和外国人合资,唯独日本人不行!
张謇没劝住孙中山,最终愤然辞职。但最后在巨大的压力下,孙中山还是放弃了和日本合作。
张謇,清末状元,民族实业家。向孙中山辞职后,他选择了袁世凯政府,后出任农商总长,但在袁世凯称帝前愤然辞职
1912年2月3日,走投无路的孙中山又会见了日本政界和财界的联络人森恪,森恪提出:为防止俄国人南下,临时政府可以将满洲交给日本来保护,以此换取日本1500万元的资助。
面对这样荒唐的要求,孙中山竟然答应了。“余等希望将满洲委托给日本,而日本给革命以援助” [2] 。
然而,日本政府的答复更荒唐:钱不借,孙中山必须向袁世凯妥协,委托满洲的问题我们倒是可以继续谈。
之所以孙中山会做出那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是因为当时临时政府的财政已经顶不住了——革命军的部队,每天到陆军部领军饷的都有数十次,武汉前线的部队,已经出现了小规模的哗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孙中山拿什么来维持临时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