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字数:935

没有枪,没有钱,那么就比人心吧!

孙中山作为革命的先行者和领袖,在当时应该是万众归心吧?

真的未必。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西方列强的态度——只取得局部胜利的革命军是否算革命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列强是否承认他们的政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成立后的第四天,孙中山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表《宣告各友邦书》,希望各国尽快承认南京临时政府。

一个月过去了,各国没有丝毫反应。

2月10日,美国驻华公使馆参赞邓尼正式回复孙中山:美国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

和美国持相同态度的,还有俄国和日本。日本的态度,在孙中山借款时其实已表露无遗,他们甚至宣扬要用武力维持中国的君主政体。

列强中,英国和法国没有表态。但法国和俄国是盟友,英国和美国是盟友。早在孙中山去英法借款时,其实已经可以揣摩出这两个老牌帝国主义的态度。

那么,不承认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列强希望承认谁?

早在武昌起义的第二天,美国的《纽约时报》就发表了社论,那篇社论里的一句话,其实已经表露了西方列强一致的态度:“袁世凯是唯一能将和平与秩序给予中国的人。”

外部势力不支持,那么内部呢?令人遗憾的是,不被国际社会承认,又面临袁世凯的压力,孙中山的同盟会已经开始慢慢发生了分裂。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革命党人开始追名逐利,拉帮结伙,跑官要官,另一方面,同盟会骨干宋教仁、谭人凤、陈其美等已经开始策划成立新的政党,而张謇、伍廷芳等立宪派也成立了一个叫“共和统一会”的政党组织。黎元洪和武昌首义的革命党人之间甚至发生了流血冲突。

当初同盟会的骨干和各省都督之所以愿意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出于现实考虑:可以利用孙中山的声望获得列强的承认,并争取财政的援助。

当这一切都没有实现的时候,开始有人逼迫孙中山让位了。

一天深夜,革命党内一个声望很高又长得很帅的年轻人找到了孙中山,直截了当地希望他让位于袁世凯,并指出:“先生岂欲作洪秀全第二,据南京称帝以自娱,违背驱除鞑虏之誓言乎?”

当时说出这句让孙中山“勃然变色”之话的那个无畏青年,名字叫汪精卫。

而早在1911年的12月9日,汪精卫还接到过另一个人拍给他的电报,其中写道:“项城 [3] 雄才英略,素负全国重望,能顾全大局,与民军为一致之行动,迅速推倒清政府,令全国大势早定,外人早日承认,此全国人人所仰望。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断推举项城无疑。”

拍这封电报的,是声望并不亚于孙中山的同盟会二号人物,黄兴。

虽然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始终抱有警惕心理,但在当时内忧外困的形势下,很多人都已经无奈地把信任票投向了他。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