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枪就是草头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诸多实力派军人中,马占山没有因为要保存实力而选择退避,在和日本人拼光了自己的所有家底之后,属于他的时代,其实也已经过去了。
1933年6月,马占山由苏联绕道欧洲回国,抵达上海。48岁的他,依旧壮心不已,回国后就上了庐山,向蒋介石请缨抗日。
没有了自己的部队,他以为自己还能被委以重任。
没有悬念,马占山被蒋介石婉拒了。于是他索性回到天津,做起了寓公。做寓公的日子倒也清闲自在,唯有一件事要费点脑筋——要一直化解日本人对他的暗杀。
1936年,蒋介石忽然电召马占山去西安(其实是准备派他去打内战)。巧的是,马占山到西安的时候,正好发生了“西安事变”。土匪出身的马占山,在这件事的认知上,倒真的超越了他的年轻老上司、受过高等教育的张学良。马占山当时力劝张学良:“国难当头,勿杀害蒋介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52岁的马占山再一次奔赴南京请命。在被拖了一个多月后,蒋介石终于任命他为“东北挺进军”司令。但以当时的战局,华北、华东都在迅速沦丧,马占山这个“东北挺进军”司令有多大权力和多少军队,可想而知。
两年后,马占山被国民政府委任为“黑龙江省政府主席”。彼时,中部重镇武汉都已陷落,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给马占山的这个“主席”头衔,可能连“空头支票”都算不上。
1945年抗战胜利,蒋介石重新起用60岁的马占山,用于和共产党作战。马占山第一次带兵和共产党军队作战,就在平绥路柴沟堡一带被打得大败。不久,就称病避居北平。
1948年底,马占山、邓宝珊和傅作义三人经过多次商议,宣布起义,北平和平解放。
1950年11月29日,前半生金戈铁马、后半生壮志未酬的马占山,因肺癌病逝于北京寓所,终年65岁,葬于北京西郊万安公墓。
馒头说
我相信,当时的国民党体系里,肯定有很多人看不起马占山。
原因很简单:土匪出身,目不识丁。
但就是这样一个匪气十足的军人,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却敢站出来,不考虑个人得失,不考虑将来发展,只是毅然履行一个中国军人的职责。
民国时期其实有一些土匪出身的军人或军阀,浑身都是缺点,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是从来不含糊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东北王”张作霖。别看他五大三粗,但一直巧妙周旋在俄国与日本之间,不该做的事不做,应该保的国土都保。
是这些土匪更深明大义?更忧国忧民?更热血沸腾?
其实都不是。
他们信奉的道理很简单,往往就一句话:“不能愧对列祖列宗!”
有时候,光这一句话,就够了。
读者评论
明明: 目不识丁也只是因为无法选择的出身,但在大是大非上的胸襟、眼界和气节,才是整个人自我的成长和修炼。
乔乔□□□: 我爸最爱看《亮剑》,经常是这个台插播广告了,就换那个台看。我也陪爸爸看过一集,印象很深刻,就是双臂尽失的骑兵连连长,还在大喊着骑兵连冲锋,死于马下……泪水就流下来,这种惨烈,这种精神,我辈汗颜。(作者回复:中国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剧之一。)
刘莹: 江桥就在我家门口,小时候经常在嫩江旁玩耍。可能家乡的很多人都说不清这座桥的历史,只是看它突兀地矗立在那里。虽然只是个引子,但还是感谢您提到了它。说到马占山的土匪出身和他的民族大义,不禁想起了《论语》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能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的人太少了,如果让我选择,我还是愿意选择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