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字数:856

1952年9月,九兵团奉命从朝鲜回国。

车开到鸭绿江边,兵团司令宋时轮要司机停车。

下车后,宋时轮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

抬起头来时,头发花白的宋时轮泪流满面,不能自持。

馒头说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美双方,都几乎不怎么提“长津湖”。

几年前有消息说,美国方面投资1亿多美元,准备投拍一部讲述长津湖战役的电影《严寒17日》(17 Days of Winter ),说是2010年开拍,2013年上映。可现在都2018年了,却一点消息都没(我上网搜了一圈,有说法是拍到一半,停拍了)。

中国方面,近几年因为各种原因,“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少了,远一些的,有《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等,但也都没涉及过“长津湖”。

这确实是一场两边都不愿提起,甚至都不敢回忆的炼狱之战。

美国方面当然可以说自己创造了奇迹。但在陆战一师的战史上,从来没有连续撤退125公里的历史,而且整个美军圣诞节前挺进到鸭绿江边的计划,可以说是被中国人撕得粉碎。

而中国方面,从战略上可以说是胜利者,但总结到战术层面,可以检讨和吸取教训的地方实在太多,尤其是3万多的冻伤减员,实在是值得反思。

所以,网络上也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也没必要去拍“长津湖之战”,一来这一战中我们并没有得到什么便宜,二来对整个朝鲜战争,现在也有各种声音。但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你不能以现在的存在去评判60多年前的事,那个时候,谁知道这个国家未来发展的走向?

所以,我觉得不拍也没啥,拍了,我肯定也会买票去看。

我希望,如果长津湖之战以后能拍成电影,最好能体现两点:

第一,能让观众认识到战争真正残酷的一面(不是说要用血腥画面),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第二,能让那些志愿军战士得到我们应有的尊敬和纪念。

6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无论你愿意怎样争论,志愿军战士都绝不应该是轻描淡写的一句“炮灰”,也不是什么为了“一将功成”而枯的“万骨”。他们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儿子、孩子的爸爸,他们确实是抱着“保家卫国”的信念,踏上异国冰天雪地的战场的。

当年他们为国出征,今日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愿每一位志愿军战士的在天之灵,都能安息。

附:

如果你对朝鲜战争感兴趣,推荐三本分别从三个视角看朝鲜战争的书:

中国人的视角:《朝鲜战争》(王树增人民文学出版社)

美国人的视角:《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美]大卫·哈伯斯塔姆,重庆出版社)

韩国人的视角:《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韩]白善烨,重庆出版社)


8一个传奇女间谍的“七重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