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字数:1213

科威特人并没有等待太长的时间。

1990年8月2日当天,联合国先后通过了11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并在第678号决议中规定,伊拉克最晚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必须无条件撤离科威特。同日,美国宣布冻结伊拉克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并发动“沙漠盾牌”行动,两支航母编队进入战斗地区。

1990年8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61号决议,对伊拉克施加经济制裁。

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交部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次会晤,伊拉克拒绝让步,谈判破裂。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轰炸巴格达,海湾战争正式爆发。

1991年2月15日,已经根本无力打下去的伊拉克宣布接受安理会第660号决议,有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但之后的“撤军方案”被多国部队拒绝。

1991年2月24日,多国部队发起地面进攻,分五个方向攻入伊拉克,围歼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美国的F15-E轰炸机在沙特的空军基地集结

开战当天,被空袭的巴格达夜空被防空炮火点亮

1991年2月26日,在地面战斗仅仅持续了100个小时之后,伊拉克军队彻底崩溃,萨达姆宣布无条件接受停火。

1991年2月27日,科威特宣布恢复独立主权。

馒头说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运动员入场式上,当科威特运动员代表入场时,很多中国观众都起立鼓掌。

彼时彼刻,他们的“国”其实已经被完全占领,但没有人认为他们是“亡国之人”,相反,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尊敬。

这也是萨达姆·侯赛因的如意算盘打错的地方。

萨达姆原先的乐观估计,一是全世界(尤其是之前扶植自己的美国)不会管这件事,二是即便管了,也未必管得了(战争耗上几年,又可以谈筹码了)。

但是,他确实低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这是二战之后第一次有国家公然用武力侵吞另一主权国家,这是挑战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底线。(当然,包括萨达姆在内的全世界很多国家领导人,也都低估了现代化高科技战争的威力。)

1990年8月2日那场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结果,是14∶0——没有一个国家对制裁伊拉克投反对票(也门缺席)。其中包括处处与美国唱对台戏的苏联,立刻宣布和美国在“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这件事上达成共识。(苏联后来在联合国授权美国动武的议案中还投了赞成票。)

其中也包括中国。尽管中国一向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和“用谈判解决问题”,但当时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李道豫也在发言中指出,“伊拉克军队必须退回到出发位置”。(在后来动武的议案中,一向反对动武的中国投了弃权票。)

由此可见,萨达姆在这个问题上是惹了众怒,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湾爆发过两次大规模战争,每次失败的主角都是伊拉克。

第二次海湾战争(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至今仍众说纷纭,充满争议。这场战争首先就没有得到过联合国授权,当时受到了包括中国、俄罗斯、法国、阿拉伯联盟的谴责。这场战争的目的也不明,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最终并没有被找到。美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的代价也远比第一次海湾战争时要高,而且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成了至今很多问题的根源。

但第一次海湾战争并没有什么争议,因为任何侵略行为都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错误行为,侵略者所遭受的失败都是咎由自取。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背景》(肖翠英,《国际研究参考》,1990年第9期)

2.《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后》(唐继赞,《瞭望》,1990年第33期)

3.《伊科之战——外刊报道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背景》(方舟,《国际展望》,1990年第16期)

4.《和平使者血洒王宫——法赫德亲王其人其事》(马年华,《南风窗》,1990年第11期)

5.《我对中国很放心——记两访已故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刘元培,《阿拉伯世界》,1991年第3期)


6个人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