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的孩子》P416—P419
孩子他是蜡状坐着的。坐在床的中央的。红的花,红五星,红奖状,还有新近有的纸的红灯笼,挂满床头和床腿。一并房顶的,苇杆和那苇棚席,也都挂了花、红灯笼,还有纸剪的燕尾状的纸飘带。一屋一世界,都是红的色。屋的中央一炉火,还有引火烧的没有撕的书。一本为《简爱》,英国的故事书;一本《浮士德》,老的德国书。炉火那的热,腾上来,摇着房顶那的红。床前边,摆了一碗孩子喝的水。另一碗,碗底滚着炒黄豆。孩子端端坐床上,围了被,盘了腿,微微闭着眼。浮肿水亮的脸,发着亮的光,如庙里神的孩子神的塑蜡像。
门关着。学者他说来见孩子了。
学者和孩子有话说。
学者对孩子说了很要紧的话:「那十八穗比谷穗还大的血麦穗,一穗都不少,我一粒都没吃。可以全给你。你带着这十八穗的血麦穗,一顿吃几粒,到那京城去。留那比谷穗还大、和玉米穗样的血麦穗,你就可以进到中南海,见到最最上边的,把这儿的景况说给他。我托你办的事,就是把那最大的麦穗献给上边时,把我那、没写完的半部书稿给他们。他们见了那麦穗,看了那,半部没写完、怕再也没有机会写完的书,他们就知道这个天下了,知道国家今天人的怎样了。」
孩子睁了一下眼。比往日,微瞇的眼里有着晶莹光。
「我去把麦穗、书稿拿给你。求你的是,是你永远不要对人说,是我给你了那十八穗的麦。」
学者走出去。许久时间后,他果真,拿回了几层布和那防雨防潮油纸包着的十八穗的麦。夜是深静空旷的。漫天有星光。青光在天空。进到孩子屋里时,孩子打瞌睡。门响了,孩子睁开眼。在光里喝了水,又用手,沾着碗里的清水洗了脸。孩子眼亮了,晶莹有了光。学者见另一个碗里那原有几粒炒豆不在了,碗是空的、亮的、一无所有的。他把那,一包麦穗放在床铺上,谨慎打开来,屋里慢慢有了血香味,清冽冽。浓烈烈。
孩子闻到那浅色的、浓烈的、小麦粒的香,还有麦壳、麦杆那干白干白的夏燥气。十八穗小麦被学者分捆儿,最大的,确如玉米穗,加上三寸那麦芒,麦穗就比玉米穗棒长去了。一尺多的长。最小的,也同硕谷穗。难知学者在哪收藏那麦穗,使那穗好着,麦粒原原封封在壳里。麦粒绛红色,鼓胀着,腚粉似要胀出来。有从穗上掉的粒,孩子捡起来,举在灯下看,见那深红浅黄麦粒儿,粒肚有线沟,如那刀刻纹。
每粒都赛一碗豆。如花生。
孩子眼里闪着光。他有笑。笑像浅的红的大花挂脸上。
「你真的一粒都没吃?」
学者点下头。
「你现在可以吃一穗。我奖你一穗吃。」
学者摇了头。
「你还有什么对我说?」孩子把那麦穗收起来,放床头,脸上充满光。
学者递那用布包的、他的半部书稿纸。屋里有了紫的药水味。递过去,郑重道:「这是我在六年写下的,你交到京城最上边——只要你把那最大的麦粒麦穗交给最最上边的,他一定会在中南海里接见你。那时候,你把这半部书稿交给他。」
孩子接书稿:「他会派人带我在京城逛逛吗?」
「他会亲自在你胸前挂上一朵大红花。那红花有飘带。飘带上有他亲笔为你提的词。带上那朵花,你走遍北京城。长城、故宫、颐和园、王府井、动物园,想去哪儿去哪儿。去哪儿你都不需买门票。还可以住进紫禁城。所有看见你的人,脸上都是敬的光,都为你鼓掌呼唤好听的。」
孩子把那书稿放床头,脸上有浮肿,光亮越发晶明和灿烂。事就这样成下了。这一夜,孩子通宵未卧睡,看那十八穗的麦。想那北京城的事。想那上边会为他戴的花的大小与物形。来天日出时,人都窝在床上取暖歇身子,孩子一个一个屋里去道别。「我要进京了,」孩子说,「到北京,我见了最最上边的,你们就有粮食了。再也不用挨饿了。」睡在床上的,没人懂那孩子的话。孩子到那学者、作家住的屋,又说那话儿,并在学者床前鞠了躬。将作家,塞了一把东西后,从屋里退出去,离开九十九区上路了。
果真上路了。
阳光好。
天上泛白光。
云彩翩翩,犹如天使在舞蹈。这一天,气候温暖如春天,举目望出去,能看千万里。远处黄河一并滩地上,沉静着,犹如湖水的歇息和绸在大地上的飘。近处的,落尘与飞沙,都伏在大地上。成着大地一部分。通往外面的路,如一条浅浅发光带。孩子背着他的麦——一个红绸再三裹的包,沿路有力朝外走。红绸布,如一个火的球,在孩子肩头跳跳荡荡闪着跃动着。有人出来送。最前是学者和作家。作家手里握着孩子给的大豆、花生似的血麦粒。
学者向孩子挥着手。
孩子回身也招手。再转身,他就消失在了光的亮的模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