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称雄时期(304—350)

字数:2886

前面已经提到西晋政权不是由新兴的势力所建立,而是由腐化已达极点的官僚集团所蜕化而成的(第八章第四节),他们的穷奢极欲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西晋的“开国之君”晋武帝平吴后,后宫姬妾近万人;丞相何曾“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皇帝的女婿吃的蒸乳猪,是用人乳喂养;家中婢仆,动辄数百人。大司马石苞的儿子石崇富甲天下,为了与人“斗富”,不惜将珍贵的白蜡当柴烧。石崇宴客,以美人行酒,客饮不尽者,斩行酒美人,有一次因客人拒饮酒,竟连杀三美人,不仅奢侈残忍,而且接近疯狂。石崇于五十二岁时为孙秀斩首,其母兄妻子无论长少均被杀。时人所称“奢侈之费,甚于天灾”,正是西晋政权的写照。

正当上层统治者穷奢极欲,司马家族骨肉自相残杀的时期,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遭受旱灾、蝗祸及瘟疫,人民奔走流亡求食,“草木及牛马皆尽,……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与吃人奶喂养的乳猪成一鲜明的对照。流亡到蜀郡求食的饥民,在李特的领导下群起反叛。李特不久被杀,其子李雄于晋惠帝十四年(303)攻下成都,次年称成都王,两年后称帝(306),国号大成。这便是“天下未乱蜀先乱”这一句话的源起。蜀郡僻处西南,不足以震撼大局,匈奴刘渊在西河郡离石县(今山西境)的称王,情况便两样了。

刘渊史称刘元海(250?—310),因《晋书》是唐代房玄龄等人所撰,避李渊讳,故改其名。刘渊乃冒顿单于之后,因和亲政策之故,冒顿单于的子孙均自称姓刘。其祖父于扶罗为南匈奴单于,曾助汉平黄巾军;父刘豹为左贤王。曹操分匈奴为五部时,刘豹为左部帅,居太原郡兹氏县(今山西境)一带。史称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他不仅博览经史,而且兼习今古文经;且精习武事,“妙绝于众,猿臂善射,膂力过人”。刘渊曾为质子居洛阳,晋武帝很看重他,欲委以平吴之重任,人谏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罢。也有主张杀刘渊以免后患者,但王浑认为刘渊是“长者”,汉室不可毫无理由地杀质子。不久刘豹卒,刘渊继任为左部帅,他“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不仅匈奴人翕然拥戴,而且“幽冀名儒,后门秀士,不远千里,亦皆游焉”。可见一般人心目中“五胡”必全是野蛮不文的印象,并不正确。

晋惠帝十五年(304),刘渊于八王之乱正炽时,在西河郡离石县境称汉王,宣布以复兴汉室为职志,与刘秀、刘备打出的口号完全相同。他追赠刘阿斗(禅)为“孝怀皇帝”,打出复兴“我太祖高皇帝”大业的旗帜,起义师讨伐自“贼臣王莽”之后的董卓、曹操及司马氏等叛汉的罪臣。这种维护汉室正统的口吻,谁知是出自匈奴之口?四年后,刘渊称帝,国号汉,都平阳(今山西临汾)。时今河北、山东一带的胡人均起兵,共戴刘渊为帝。刘渊死于晋怀帝四年(310),庙号“高祖”。太子刘和继位,不久即为其弟刘聪所杀。刘聪旋即攻破晋都洛阳(311),掳走怀帝。刘聪对怀帝百般侮辱后再杀之。西晋大臣贾疋等拥司马炎之孙司马邺为帝,即愍帝(313—317在位),后聚众十余万人,攻取为刘曜所攻占的长安。曜为聪之族弟,残忍嗜杀,将长安焚毁殆尽,撤退时复驱长安男女八万余口至平阳,故愍帝建都于长安时,长安人口不足百户,全城仅有车辆四乘。316年,刘聪再遣刘曜攻长安,破之,愍帝被虏送至平阳,凌辱之后亦杀之,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在南方建康(今南京)称帝,是为东晋元帝;北方则为“五胡乱华”之正式开始。

“五胡乱华”(317—439)的一百二十余年里,中华世界的政治、文化、经济的重心所在的“中原”,陷入一片纷乱之中。各地群雄割据一方,称王号帝的此起彼落;群雄相互之间攻城略地,斩尽杀绝之事层出不穷;史称“五胡十六国”(实际上建立的政权比十六国多)。其间史实,纷复繁杂,不及缕述。笔者只能以活跃的民族为中心,概述其大势。

五胡十六国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匈奴时期。刘渊、刘聪、刘曜均为匈奴人;石勒、石虎虽为羯人,实为匈奴旁支,他们所建的国,史称后汉(与五代的“后汉”有别)、前赵(刘曜)、后赵(石勒)。318年刘聪病死,刘曜敉平内乱后称帝,都长安。数年后关中瘟疫流行,民死者十之三四。刘曜乃迫徙西北疆氐、羌等民二十余万口入长安,成为后来氐羌借而壮大的伏因。刘曜为刘渊族子,少孤,为渊收养,自幼不凡,甚受渊重视,故亦接受良好教育,史称他“性拓落而高亮,与众不群,……善属文,工草隶”,常以乐毅、萧何自比。为帝之后,他整军经武,征服西北疆羌、氐诸族,有精兵二十余万。刘曜对内亦重视教育,“立太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简百姓年二十五以下、十三以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笃学以教之”。他曾亲赴太学考试学生,成绩优良的拜为郎中。唯其少年即酗酒,晚年尤甚,与敌军石勒决战,饮酒数斗,“昏醉奔退”,为石勒所擒,最终被杀(329)。

石勒是匈奴入塞十九个部落之一的后裔,原居住在今山西北部。与刘渊不同,石勒是平民而非贵胄。晋末并州大饥荒,并州刺史司马腾掳掠当地胡人,驱至冀州贩卖为奴,用以购买军粮。石勒时年二十余,亦在其中。司马腾将两胡用一枷束在一起,石勒在行进途中饱尝饥饿、疾病与凌辱。其主人师欢“奇其状貌而免之”。石勒自由之后,聚“十八骑”为盗,“八王之乱”时崛起,不久附刘渊,部众日多,达十余万。刘曜时期,石勒已控制今河北、山东、河南的部分地方,319年称赵王,329年灭前赵后称帝,史称后赵。后赵极盛时期的疆土北起长城,南达长江北岸(今江苏及皖南一带除外),几乎统一了华北地区。石勒为巩固其统治,尽量笼络留居在北方的汉人世家,除了实行九品中正制以维护大世家的政治权益外,还有许多优遇,如豁免关中及陇西地区大家族如皇甫氏、韦氏、梁氏等十七姓的兵役,以获得这些大世家的拥护。于是许多中原大世族投奔后赵,不少官至极品者。

石勒病死后(333),其侄石虎尽杀石勒诸子,自立为帝,将国都自襄国迁至邺(两地均在今河北南部)。石虎嗜杀成性,激起羌氐及汉人“乞活军”的反抗。349年四月石虎病死,诸子争立,骨肉残杀,一年不到换了三个皇帝,最后皇帝石鉴为“乞活军”领袖冉闵所杀,后赵遂亡。

“乞活军”起源于刘渊称帝时(308),因天下大乱,胡人劫掠,西河郡、太原郡汉人为自保,乞求活命而组成。“乞活军”是一个汉人流民武装集团,是西晋政权颠覆后,汉人与入侵的胡人势力做生死斗争的武装力量。他们以求生存与“勿事胡”作为奋斗的主旨,一直是胡人统治下的一股坚强的汉人武力。经过四十余年的历练,冉闵最终消灭了匈奴残暴的政权。冉闵所建的魏国虽不过三年而亡,但“乞活军”仍然活跃于中原,到刘裕北伐时(409),他们仍然存在。

以匈奴为主的中原政权,共计四十六年(304—350)。自刘渊开始,继任之人莫不嗜杀成性,对汉族甚至对同族经常肆意屠戮,这样的情况史不绝书。例如:309年,刘渊败晋将王湛于延津(今河南延津县境),杀男女三万余口于黄河;两年后石勒追击晋东海王司马越主力,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境),“纵骑围而射之,将士十余万人,……无一人得免者”;329年,石勒灭前赵,屠杀公卿三千余人,坑刘氏王公贵族两万五千余人(均与石勒同为匈奴种),史称石勒杀人近百万。石虎更凶残,他进攻广固,杀守军三万余,更屠尽平民。新任刺史以无民便无治,石虎为了使新官有民可治,始留下男女七百口。他为帝后,征集民家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三万余人入充后宫,又夺已婚貌美妇女九千余人为己所有,后宫妇女逾十万人。他横征暴敛到征役平民近两百万人以修筑宫室,使百姓“自经于道路,死者相望”。

冉闵的父亲冉良(又名石瞻)自幼生长在“乞活军”中,年十二时为石勒所俘,为石虎收为养子,故冉闵为石虎养孙。冉闵勇敢能战,石虎委以重任,但由于家世及目睹匈奴凌压汉人之故,感触良多。石虎死后,其子骨肉相残,冉闵趁此时机,杀石鉴,称帝,国号魏(350—352),仍都邺。时匈奴人多居邺,冉闵宣布,凡不同意新政权者,可以任意离去。胡人纷纷出城,致使城门拥塞不通。冉闵见胡人不附己,乃下令杀尽胡人,总计杀害二十余万人。因杀的是“高鼻多须”者,所以冤枉死的不少。这个“五胡乱华”时期汉人在中原建立的唯一政权(另为前凉、西凉、北燕三国,在边区),于三年后被崛起于东北的鲜卑族慕容儁所灭。从此鲜卑与滋长于西北的羌氐步入历史舞台,“五胡乱华”的历史发展到第二阶段——鲜卑与羌氐对抗时期,亦即燕与前秦角逐时期。

“五胡乱华”时期,一个王朝灭亡后,其残余常打起已覆亡朝代的旗帜以收编流亡,重振势力,多袭用旧国号以资号召,后世史家乃以“前”“后”分别之。


西晋边境的情势羌氐称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