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苟安

字数:4152

散布在今中国东北白山黑水松花江一带的部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时,常因时代递嬗而有不同的称呼,大体上说他们都是居住在寒带森林中的部族。他们之中的杰出领袖,统一了多数部族,开始向南发展,以被征服者为士卒,建立国家,逐渐华化而告消失。少数仍留居在原地的部族,经过长时期的繁衍滋生,人数增多,杰出的领袖脱颖而出,再征服,又再融合于华夏民族之中,如此一波一波地出现在中国历史上。远的不必谈,“五胡”时期的慕容鲜卑、拓跋鲜卑,后来的契丹(辽)、女真(金),到满洲(清)为止,均按此轨迹演进。我们寻觅出其脉络即可,不必被他们繁多的称呼所困扰。

女真族之同化于辽者称熟女真,生女真则向辽纳贡,保持原有之生活方式,发展农业,而辅以渔业,部族数目很多,以完颜部最强,后逐渐取得领导地位。在女真日益茁壮之时,辽却日益腐败。徽宗十四年(1114),女真主完颜阿骨打(《金史》称为太祖)会聚各部族,得兵仅两千五百人,胜辽之后,始有兵万人。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女真产金,极珍视之)。数年后(1123),宋联金攻辽,金军骑兵骁勇,连战皆捷,陷辽五京,而童贯却攻辽败归。金于1125年灭辽,如约将幽云十六州中的十三州交还与宋,留下平、滦、营三州不交。宋接受金平州守将投降,金人遂以此为借口攻宋。宋徽宗传位于子钦宗(1126年,年号靖康)。金兵分两路攻宋,北路攻太原,南路指汴京,历时五日便从容渡黄河,无一宋兵防守。金围汴京后,与宋订立城下之盟:

一、宋输金人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百万匹、牛马万头。

二、宋尊金为伯父(时阿骨打已死,金太宗自视与徽宗平辈,故耳)。

三、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与金。

四、派亲王与宰相为质。

如此巨额的金银数量,宋事实上办不到,连倡优家均搜刮,也仅得金二十万两、银四百万两。时金兵六万,各路勤王之宋兵已达二十万,金人不待金银收齐即退兵。宋钦宗自不愿割太原等地,诏三镇固守,金人以宋人毁约,再南下。宋廷和战不定,金兵已攻陷汴京。宋钦宗曾两次亲赴金营谈判,第二次被扣留,金人掳两帝、后宫、宗戚三千人北去,所有汴京之文物、书籍、财宝全部被掳掠一空。最有意思的是金人“礼聘”太学通经学者三十名,果有三十人“忻然应聘”,金人各发“治装”费若干。

徽宗、钦宗两个着青衣的“庶人”到燕京后,先叩谒阿骨打庙。金人封徽宗为“昏德公”,封钦宗为“重昏侯”。徽宗做了近十年的昏德公,卒于1135年,年五十四。钦宗度过了三十年漫长的屈辱生活,卒于1156年,年五十七。

自阿骨打以两千五百人起兵到连灭两个大国,中间不过十二年,其兴之勃焉,旷绝古今。阿骨打本族的人数有限,如何控制这一大片刚领有的土地与征服的人民,是最迫切的问题。因此,金人欲先巩固黄河以北的领地,想在黄河以南立一个附庸国做缓冲。他们看中了曾与康王赵构一同到过金营的宰相张邦昌,便册立张为楚帝。张邦昌身为俘虏,不能反对。金兵撤走后,张邦昌尊封元祐太后为“宋太后”,请太后垂帘听政,自以太宰名义退居资善堂,为“帝”三十二日。张邦昌还上书康王赵构,请其即帝位。赵构早存私心,金兵围汴京时,他掌握各地勤王之师数万人,却在归德府(今河南商丘)逗留观望。眼见二帝被掳,他亦不援助,只拥兵自重。今得张邦昌拥戴为帝,正合己意,乃即帝位,史称南宋高宗(1127—1162)。后赵构以不能“临难死节”的理由杀张邦昌,其人品由是可知,难怪他日后要与秦桧合作杀岳飞。

宋高宗即位后,以众望所归的李纲为相。李纲主张迁都关中,徐图光复,宋高宗已为金吓破胆,南幸扬州,罢为相仅七十五日之李纲。高宗闻金兵南下,遂逃至南京。金兵渡长江追击(1128),高宗逃入海上,再逃温州。金人的目的在于生擒高宗,哪知高宗善逃,俘获不了。金人无意占领江南,乃退兵。高宗对长江天堑也失去信心,遂定都杭州,因为逃亡方便。金人仍需多做消化工作,是年九月立刘豫为齐帝,领黄河以南土地,以作缓冲;同时自俘虏中释放秦桧,要他到杭州工作。这是双管齐下的策略,刘豫与秦桧分头去完成金人的使命。秦桧自称杀掉监视他的金人,航海归杭州,同禁的另三人并未同逃。他夫妇逾河越海两千八百里,安然而归,谁能信之。

秦桧到杭州后,宋高宗“得之喜而不寐”,一定是带回了他最兴奋的消息——金人愿永远扣留钦宗不释,作为“解仇议和的条件。秦桧对人宣称:“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以迎合大众苟安的心理,旋即为相(1131),年余后被弹劾“专主和议”而罢相。此后南宋一面平定各地民变,如湖南之杨么等,一面与刘豫争战。刘豫不敌宋,时向金求援,金以刘豫不能负起缓冲的任务,故废之,和议之途大开,秦桧再为相。1138年,和议成,其要点有三:一、宋向金称臣;二、予宋河南、陕西地;三、归徽宗灵及高宗生母(不归钦宗)。

金国内亦分激进与缓进两派,双方为此约争执,最后缓进派被杀,激进派兀术(宗弼)得势,毁和约,于1140年南侵。此时的宋军连战皆捷,尤以岳飞郾城之捷最重要。岳飞大胜之后直逼距汴京四十里之朱仙镇,上书高宗曰:“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黄)河。豪杰风向,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岳飞不知赵构心理,也不知金人手中尚有一王牌。宋高宗先命前线各军撤退,再一日间以十二道金牌命岳军班师,百姓“遮马痛哭”,以奉诏不能留(1140)。岳飞撤兵后即入觐。次年岳飞曾两次奉命赴前敌,金两闻岳军至,两次“皆望风而遁”。兀术乃使人告秦桧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秦桧乃使万俟卨弹岳飞。在此以前,岳飞已屡请解除兵柄,但秦桧仍逮之下狱。初审时,岳飞裂裳,背有“尽忠报国”(一说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皮肤,系起兵时岳母所刺。秦桧以既无佐证定罪,乃杀之于狱中,岳飞时年三十九(1103—1142)。韩世忠责问秦桧岳飞何罪,秦桧答以“莫须有”。岳飞忠肝义胆,赤忱报国,练兵阵战,“仁智并施”,无不超轶。《宋史·岳飞传》几及万言,最后八个字为“呜呼冤哉!呜呼冤哉!”笔者曾谒西湖岳王坟,犹记其一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下联指墓前右侧下跪三人,即秦桧夫妇及万俟卨之铁像。三人铁像任人便溺,遗臭万年。鄙意为下跪者应加一人,即赵构,且引《秦桧传》一段,以证明他是谋杀岳飞的两位主凶之一。

(秦桧)言:“臣僚畏首尾,多持两端,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专与臣议,勿许群臣预。”帝曰:“朕独委卿。”桧曰:“臣亦恐未便,愿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又三日,桧复留身(单独)奏事,帝意欲和甚坚,桧犹以为未也,曰:“臣恐别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帝曰:“然。”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确不移,乃出文字乞决和议,勿许群臣预。

由这一段对话,我们可见秦桧深悉高宗心病,最恐惧金人释放宋钦宗,如能以此为条件,必可议和。金人既提出必杀岳飞始议和,秦桧也是奉命行事。赵构为一己之私心,不惜陷兄弟于异域,戮忠臣于监狱,与秦桧狼狈为奸,铸其身跪于岳飞之前,孰曰不宜!岳飞死后,金宋和议立成(1141)。其要点:

一、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主为皇帝(这一点对赵构来说最重要,是金不释放宋钦宗的保证)。

二、宋向金岁输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三、金主生日及正旦(春节),宋主遣使致贺。

四、金归还徽宗灵及高宗生母韦氏。

五、以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为界。

赵构于和议成后,上表金主:“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备藩方,子子孙孙,谨守臣节。”虽然如此屈辱,但他的目的已经达到,秦桧的使命也完成了。秦桧为相十九年,死于1155年。他当权时严禁私人作史,“言私史害正道”,但公道自在人心,他的名字成为极奸恶权臣的代表。我们并不反对和议,只要问如何和法。秦桧君臣为议和树立最卑劣的先例,使后世若干情势该当议和而不敢行,盖恐背上秦桧的恶名,以致误国。甚矣,秦桧之贻祸矣!

以后金、宋之间尚有两次较大战争。其中一次是金主完颜亮想灭宋,大军南征,高宗又欲“航海”!幸有奉命犒师的虞允文临时指挥宋军在采石矶击败渡江的金兵,史称“采石矶大捷”(1161)。此后金、宋偶有龃龉,至1165年再订约,改称金主为叔,银减少五万两,绢减少五万匹。金、宋相安四十年后,有权臣韩侂胄启衅,次年宋杀韩侂胄,送其首级与金议和,史称“函首安边”(1207)。此时,铁木真已崛起于蒙古,统一大漠南北,称成吉思汗,时为1206年,即“函首安边”之前一年。南宋君臣不知大祸之将临,竟在做联蒙古灭金以收复失地的美梦。1276年,蒙古陷临安,宋帝被掳北上。1279年,陆秀夫于厓山负帝昺蹈海死,南宋亡。南宋共传九主,凡一百五十三年(1126—1279)。

在政治制度上,南宋大体遵循北宋晚期传统,唯因国土削减甚多而军费浩大,故苛捐杂税繁多。当时学者认为宋代支出之大,为自有天地以来之最,朝廷各种横征暴敛,极尽朘削之能事。赵翼曾列论之,他结语说:“民之生于是时者,不知何以为生也。”(《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五《南宋取民无艺》条)南宋初年,长江流域的变乱由岳飞、韩世忠等人敉平,“和议”成功后,苛敛虽如故,但安定之中经济逐渐复苏,走上繁荣之道。宋高宗继续北宋传统,大兴水利,又利用北方逃难南来之百姓垦殖荒地,生产遂增加,故有“苏常熟,天下足”之谚,所以小朝廷的人宴安逸乐,“直把杭州作汴州”,整个王朝弥漫着苟安的风气。

在政治上,宋高宗除畏金如虎、自私忘义外,并非昏庸之人。秦桧揽权十九年,仍在他的控制中。秦桧小心翼翼,不敢稍有逾越。某次秦桧的儿子着黄色衣服,秦桧叫他“换了来”,儿子说黄色乃贵贱所通用,秦桧回答说:“我与尔却不可用!”因为皇帝衣黄色故也。秦桧的老婆王氏入宫,高宗宴以淮青鱼,顾问之曰“曾食此否?”王氏答以“食此已久,更大且多,明日当送上”。桧闻之大恚,次日进糟青鱼大者数十条,高宗大笑王氏不识货。秦桧因议和事为世腹诽,故大兴文字之狱,有人说“尔忘越王之杀尔父乎”,也被视为犯忌讳而被杀。议和是高宗与秦桧的心病,大兴文字狱决非秦桧专横,而是高宗在支持他。

南宋的权臣除秦桧外,还有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三人。韩专权十四年(1194—1207,宋宁宗时),史弥远专权二十六年(1208—1233,宋宁宗三十年,宋理宗为史所拥立,专政九年,到死为止)。影响最大的是贾似道。

贾似道(1213—1275),“少落魄,为游博,不事操行”,其姊为宋理宗宠妃,有宠,遂得跻身朝廷。自1254年当权,直到1275年止,贾似道专权二十一年。宋度宗(1265—1274在位)之立,全靠贾似道,故宋度宗尊称他为“师臣”,朝臣称之为“周公”。“入朝不拜,朝退必起。”贾似道精通权术,不惜用官爵笼络一时名士,所谓名士者,皆“一等萎靡迂缓不才之徒,高者谈理学,卑者吟诗文,……垢面弊衣,冬烘昏聩”。他“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乐其中”。在蒙古大军压境之际,他却在府第中“踞地与群妾斗蟋蟀”。他以败为胜,谎报军情,密遣使向蒙军“请称臣”。1275年,新君(宋恭帝,仅一年即亡)贬之,押送之人沿路虐待凌辱备至,盖天下对之积恨甚深故也。讽其自杀,不愿,乃杀之,年六十三。贾似道罪恶滔天,合蔡京、童贯之恶于一身,且犹过之。

南宋尚有一极特出的现象,即太学生之骄横与卑鄙。按太学生干政,始自新莽时期,至东汉末年而剧烈,引起党锢之祸,前已叙述。宋代提倡教育,太学生备受优渥,王安石行三舍制时,太学生计两千四百人,宋徽宗时增至三千八百人。宋钦宗元年(1126),金人围汴京,朝廷和战不定,李邦彦主和,罢主战之李纲,太学生陈东等率首都民众数万人伏阙请复用李纲,宦官朱拱之宣布暂缓任李纲,为群众磔杀,群众并戮宦官数十人。朝廷被迫复任李纲。宋高宗即位,斩陈东等人。三年后,宋高宗自称因“听用非人,至今痛恨之”,为表示“悔过之意”,追封陈东官爵,并赏赐其近亲(陈东无子)。南宋仍行三舍制,此后太学生上书论政日多,臧否朝政,评诟大臣,气焰大张,动辄集聚数十或百余人,“伏阙上书”或“叩阁讼冤”。太学生中前后有两次“六君子”,名动公卿。至宋理宗、宋度宗时期,太学生干政更加嚣张,“权乃与人主抗衡”!他们已无是非黑白与国法,受赂即可上书,“豪夺庇奸,动摇国本,……人畏之如虎”,市井商贾,亦受其逼害。贾似道看准这一点,对太学生大肆笼络,增加待遇,啖以厚利,于是此辈上书赞美似道,尊之为“师相”“元老”“周公”,“虽目击似道之罪,而噤不敢发一语”。贾似道之奸恶与太学生之卑劣,是南宋亡国之主因。

偏安的南宋,在主嬉臣奸、士人嚣张的情况下,竟贪心大炽,欲联蒙古灭金以光复失地,不恤蹈宋徽宗联金灭辽之覆辙。金固灭亡(1234),南宋亦不免遭受蒙古铁骑蹂躏。


变法图强第十六章 两宋的经济社会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