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字数:5488

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在英国军舰“康华里号”上签字。英国代表为朴鼎查,清廷代表为钦差大臣耆英,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两江总督牛鉴虽自始即参与和议,但非议和全权代表,故未书名于条约上。

《南京条约》共十三条,其要点如下:

一、开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商埠,许英国领事驻扎。

二、割让香港岛与英国。

三、赔偿英国于道光十九年所缴鸦片款价六百万元,商欠三百万元,军费一千二百万元,共两千一百万元,分四年交清。

四、废除行商制度。

五、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银,秉公议定则例。英商缴纳规定进口税后,运往中国各地所经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照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某分。

六、两国官方往来文书概用平行款式。

七、在战争期间为英国人服务之中国人,概行免罪。

八、中国赔款偿清与五口开关后,英军始退还舟山群岛、鼓浪屿岛。

《南京条约》签订两个星期后(1842年9月13日),耆英与英国人用换文的方式订立《善后章程》八条,其第七条规定:“英国商民既在各口通商,难保无与内地(中国)民人交涉狱讼之事,应即明定章程,英国人归英国自理,华民由中国讯究,俾免衅端,他国夷商,仍不得据以为例。”欧美通行国际法中有损国家主权最重要的“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轻描淡写中便得到了。

次年,耆英奉命到广州与英国人商议五口通商的详细规章,这是战火结束后,两国基于平等地位的一种协商,在形式上双方确是平等,但事实上订立了极不平等的条约。耆英与英国人所订立的有《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其中除领事裁判权有明文规定外,并有英国“官船”可以进入通商五口的条款,所谓官船,即是军舰。《通商章程》习称《虎门条约》。英国取得在五口“议定界址”的居住权,与“将来(中国)设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国人一体均沾”的权利,这是此后租界成立与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滥觞。

继英国之后,美国总统泰勒亦遣派顾盛带了一封自称为“孤统摄二十六邦”的致中国皇帝的国书。顾盛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乘军舰抵澳门,与耆英签订《中美五口通商章程》(又称《望厦条约》,因订立于望厦故名)。除掉割地、赔款之外,举凡英国在中国所得的利益,美国都“一体均沾”了。尤其重要的是,中美条约对领事裁判权的规定更加周详确定(如美国与他国商人争执时,中国亦不得过问等)。

中美条约订立后,法国特使剌萼尼亦接踵而来。对法国来说,它并不重视通商,故在英美已经获得的权利,它有权同享之外,它还要求天主教弛禁与发还康熙年间被没收的天主教堂。中国最初坚持不允,法国特使乃以军舰示威,并散布法国人要占舟山的消息,最后道光亦只得“稍从权宜”,约中加上“倘中国人将佛兰西礼拜堂、坟地触犯毁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的条款。这是此后令清廷最伤脑筋的“教案”的发端。此后葡萄牙、比利时、瑞典、挪威等国相率效尤,中国于不知不觉当中,将自己的权益一一拱手让人。

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国已如期全部履行《南京条约》所列的条款,英国自应无条件交还舟山群岛。但英国要挟清廷答应舟山群岛永不割让与他国条件,这便是后来所谓“势力范围”划分的滥觞。

总之,《南京条约》以后四年间中外所订的条约,都是应该平等,而实质上却极不平等的条约。英国因战争得胜,获得了按照他们的国际法上的国交平等;而中国却因为根本不知道那些“国际法”的缘故,承受了知识上不平等所加与的损害。因战败而割地、赔偿的损失是暂时的、有限度的;因先天的(历史传统)知识不平等而遭受的灾难是恒久的、无穷尽的。这是中国近代百年一切剧变的发端,国家民族苦难的开始。痛定思痛,让我们综计一下这场因禁止鸦片而惹起的“商务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吧!

一、协定关税。即外货进口的税率与外货入口后运销各地的税率,清廷均须与外国政府协商订定。如此则中国对于与国民生计无关,甚至有害的货物,无法用提高关税的方法遏止其销售。国民经济的耗损,国家财政的枯竭,莫此为甚。尤有进者,中国新兴工业因为没有关税的保护,不能与拥有雄厚资本的西方工业竞争,在萌芽滋生的时候便被摧毁无余。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供应地与成品市场,中国的财富亦日复一日地被榨取,被吮吸。如此下去,焉能不民穷财尽!

二、领事裁判权。即外国人虽侨居中国,但不受中国法律之管制,外国人犯罪或与华人兴讼,均归其本国官吏按照其本国法律审决。外国人在中国并无法庭(后来英美在华设有法庭),案件悉由领事裁判,领事固非法律专家,且各国领事多为商人兼任,裁判之公允与否,姑置不论,其罪犯之执行问题,实属漫无标准,虽重罪犯人,亦常有逃逸之事发生。如此则外国人的在华行为既不受中国法令制裁,其本国法律亦不能有效执行,于是中国各地遂有了许多无法无天的“夷人”,他们贩卖毒物,开设赌场,横行无忌。

三、租界的形成。外国商人既取得携眷在通商口岸居住的权利,乃租借土地,建筑房屋、学校、教堂、仓库,并乘中国内乱的机会或其他借口,随时扩展居留地的范围。租界之内,自有其政府与法律,俨然在中国境内成立无数独立的小王国。太平军起事后,上海租界内首先容许中国人居住,其他各地租界继起效尤。居住在租界内的中国人,不再受中国法律的裁判,若干贪污犯罪之徒,遂以租界为避难享乐的天堂。娼妓盗匪,更以租界为渊薮。

四、最惠国待遇。按欧美各国互订商约时,均有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但所指仅限于商务上的关系,表示互相贸易时不能有差别歧视的待遇。但中国与各国所订的最惠国待遇条款是指中国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各方面让与任何一国的权利,订有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国家,均得援例享受。从此各国凡是看到中国与他国订立丧权辱国的条约时,莫不额手称庆,因为他们又有新的权益可分享了。

五、军舰自由航行。《虎门条约》规定英国人可派军舰到五口,当时五口均在沿海,故外国军舰可在中国沿海自由航行。到后来,口岸愈开愈多,遍及全国,于是外国军舰便可自由地在中国沿海和内河驶来驶去。偶有交涉,各国军舰动辄便把炮衣褪下,炮口指向毫无武装设备的城市加以恫吓,甚至随意炮轰城内居民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从此中国门户洞开,没有国防可言。

六、定期修改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规定每隔十二年修改一次,中英商约虽无此规定,自可援例同享。按商约最重要的是协议关税率,各国每十二年修约一次,可以斟酌中国市场供求实况及其本国与中国工商兴衰情形,随时调整税率,以便控制中国经济。后来中外双方竟因为这个问题的争执,掀起了另一次战争。具体详情,笔者将在下文叙述。

上述六项,不过是后来的人,对当时所订立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但是当时的人,却不作如此看法。他们对这次战争的后果,自然只能根据他们所有的时代知识加以评论。必须要了解当时人对这一切条约的分析,才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此后所发生的许多大事变的本源,才能够正确叙述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否则便不能避免“以今非古”之讥。

战争结束后,朝野自是议论纷纭,除了少数受了“三元里事件”渲染过甚以为“民气可用”的人士之外,大多数在原则上都不反对议和。但对和约的内容,他们有不少批评。综合他们的意见,不外几点:

一、国威受损。堂堂天朝竟被“夷人”所败,弄到割地赔款求和,甚至和约上“请盖御宝与之”。“忠义之士闻之,谁不愤恨;四海之属闻之,谁不轻中国乎”!这的确是当时人士所最痛心疾首的一点。甚至道光皇帝也为此内疚终生,当浙江巡抚以为收回英国人交还的舟山群岛有功,想嘉奖出力的人时,道光却认为“此事朕方引愧自恨之不暇”,何功之有?他临死时还因此战而痛自谴责,遗命不要将自己入配太庙。

二、各国效尤,边境多事。各国势必接踵而至,“外肆要求,变幻莫测,我未能深悉夷情,又安能尽服丑类”!所以深以“为中土之患者,又岂止英夷一国而已哉”为虑,这一点是被他们预料到了。

三、国家经济受害。当时人认为出口货物未加限制为不当,如果听任茶叶、铜、铅、铁、锡随意输出,影响国民经济,其患将胜过“洪水猛兽”,使国脉受到损伤。

四、宽宥汉奸之失策。抨击这一条的人最多。当时大家认为“夷(人)所由蹂躏我中国者,皆使之为向导,为内应,中国之人恨不食其肉而寝其皮”。现反将这种犯了“弥天大罪”的汉奸赦免,今后他们必在外国人的指挥下,成为奸民,后患无穷。《中西纪事》的著者夏燮得知英国人在新加坡设有英华书院,用高于中国数倍的束脩薪水,招揽中国文士前往,并欲资送举人、秀才出洋时,不禁叹道:“是相率而为汉奸者,又不止刑余商贾而已!”

五、应提禁烟之事。战争既因禁烟而起,但《南京条约》未提禁烟之事,亦最为当时人士所不满,禁烟之命已成具文。通商条约订立后,夏燮批评道:“货物有税,鸦片无税”;中国国内对鸦片复弛禁,“于是权利操之外洋,而烟土遂为各行之首业”了。

当时极留心时务的刘韵珂,曾提出《南京条约》所贻的八项后患。现笔者录在下面,以见当时人的想法。

一、夷既以兵胁和,因以夜郎自大。通商码头,清道而来,文武官吏,皆将尹邢避面。取人财货,掠人妻女,又敢问乎?

二、名曰五处码头,实则随处可到。假令从数十百里深入渐进,又遨游苏、杭、嘉、湖等处市街,孰能御之?

三、不轨之徒,干犯国纪,窜身夷馆,即属长城。

四、民犯夷,则恐纵民以怒夷;夷犯民,又将执民以媚夷;地方官只知有夷,不知有民。

五、水师将弁,本皆懦怯,洋盗出没伺劫,只需悬“大英国”旗号,我兵便已落胆。

六、挟兵通商,自必免税。沿海诸国,大率为英人所胁服,此后货船皆附入英夷,我设关而彼收税。

七、此时所痛心切齿者,只在用兵,如兵可用,区区之税,固不足云耳。黄岩一县,无不吸烟。昼眠夜起,杲杲白日,阒其无人;月白灯红,乃开鬼市。烟禁大开,鬼世将成。

八、两年来干戈扰攘,专为禁烟,即为漏银。烟禁仍开,银尽可得。

当时人士对《南京条约》所有的条款都有评论,对各条款贻患的分析亦相当详尽透彻,唯独无人讨论协议关税条款。此即足以说明清廷日后欣然同意签订那一连串无异于卖身契的商约之原因所在了。

就英国方面而言,《南京条约》只是满足了它初步的需求,随着五口通商,它发现了许多新的发展指向,因此英国商人都希望能与中国另订条约,作为攫取更多经济利益的凭借。但是近东形势颇紧张,爆发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此战主要是英、俄间的利害冲突,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联英政策而参加战争。在克里米亚战争未结束前,英国虽不断利用广州入城问题与清政府交涉,但并无使用武力之意图。所谓广州入城问题,盖自五口通商后,除广州一地外,其他四处对外国人素无印象,外国人入城游览,民众亦无所谓。唯有广州基于历史原因(以前不许外商入广州城内),民众士绅一致拒绝外商进城。照条约而论,亦未硬性规定外国人必得进入商埠的城内,然英国人坚持必须入广州,粤民则群情汹汹,聚众暴动,誓死拒绝。粤民愈拒绝,英国人愈坚持。英国人坚持要入广州,并不如一般人所谓是“面子问题”,实际上是他们看清清政府这一弱点,欲借此要挟清朝官吏让与权益。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以来,英国人利用这个口实,先后从清政府处敲诈到一些权益,如舟山群岛不割让与他国,广州十三行对岸的河南田地的租借等。道光二十八年(1848)徐广缙到广东后,同情粤民的主张,且认为英国人唯怕义民,民气更加嚣张。英国以修约时期未至,不愿引起冲突,又顾忌中近东局势,遂暂时放弃入城之议,中国朝野则认为英国已经屈服。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与耆英谈判《五口通商章程》时,利用中国昧于西方国际法的知识,于无意间获得许多意外丰收,所以,英国对于与清政府“谈判”任何条约都很感兴趣。盖他们深知在与对世界知识不平等的清政府谈判时,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由于《望厦条约》《黄埔条约》有十二年一修约的规定,英国援引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也要求修改商约。一则可以获得与清政府谈判的机会,再则根据十二年与中国贸易的经验,他们对中国市场供求情况已获得相当了解,欲借修约的机会调整税率,以配合英国原料供应与成品出口的利益。因此他们坚决要求与清政府修改商约。对清政府来说,从前所订之约是“万年和约”,岂可随时修改,加之在位的清文宗咸丰皇帝(1851—1861在位)正是年方二十余岁的青年,狂妄自大,即位之初便将从前主和的人如耆英之流加以惩处,大有誓雪他父亲受挫于“夷人”的耻辱之气概。恰好两广总督徐广缙和巡抚叶名琛与皇帝的想法一致,结果给英国人一个借口,掀起巨大波澜。

咸丰四年(1854),英国以修约的日期已到,遂联合美、法两国一致行动,通知两广总督叶名琛(徐广缙已调他职)要求修约。叶名琛置之不理,英美代表北上抵大沽,提出十八条“荒谬已极”(咸丰语)的要求,毫无结果。两年后,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国便有了对中国用“武力对付武力的决心”。正好发生“亚罗号事件”,英国遂找到一个并不十分高明的借口。盖英国人自据香港之后,若干往来于港、粤之间的船户多在香港登记,一变而为英国所属船只,插上英国国旗,往来无阻,以便走私贩卖鸦片。这类船舶,每登记一次,可悬挂英国国旗一年。是年(1856)八月,中国水师巡河,入“亚罗号”搜查,发现该船在香港登记逾期十日,不当再悬英国国旗,遂将所悬之旗取下,并将违法水手十二人逮捕。英国领事巴夏礼立刻向中国水师官佐要求将此十二名华籍水手带到英国领事馆审讯,被中国水师官佐拒绝。于是巴夏礼向叶名琛提出抗议,要他将中国官吏在中国领土上所逮捕的中国犯人释放,并且向英国“道歉”,且限二十四小时之内答复。叶名琛被迫将人犯释放,但没有“道歉”。英军乃炮轰广州,放火焚烧平民住宅,肆意屠焚,旋以未得英国政府训令乃停止进攻。十二月一名英国水手为乡民所杀,英军放火焚毁一村。粤民为求报复,遂于深夜纵火焚烧英国商馆,各国商馆亦被波及,于是英国宣战的理由找到了—中国侮辱大英帝国国旗,焚毁商馆。

法国也借口一个名叫马赖的神父在广西被杀(据说是1856年2月29日被杀),与英国联合对中国作战。按照条约规定,外国平民只能在五口居住,其活动范围不得超过口岸四周九十里,马赖神父潜入广西,已经违法,而法国竟以此为理由向中国用兵。

总之一句话,英国因为不用武力而达到进一步攫取中国经济利益失败时便开始启用武力;法国为了执行亲英政策,加之企图取得全世界天主教徒的领导权,便不惜与英国联合。咸丰七年(1857)英国派额尔金、法国派葛罗率兵东来。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叶名琛被俘,送往印度幽死,联军以所俘巡抚柏贵为傀儡统治广州。次年(1858)联军陷大沽炮台,强迫清廷签订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清廷猝不及防,以致大沽失守。俟联军退后,清廷令僧格林沁防卫津沽。咸丰九年(1859)英、法使节乘军舰北上换约。清廷以大沽已设防,通知使臣在北塘上岸,使臣不理,强行驶进大沽,水兵登陆,进攻要塞。中国守军还炮,击沉其军舰四艘,重伤者六艘。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再调集大军两万五千人在北塘登陆,攻陷天津。咸丰因上年之捷,信心甚强,下令僧格林沁“迎头痛击,尽歼丑类”。10月,联军先据清帝避暑行宫圆明园,咸丰逃至热河。10月13日,联军入北京,咸丰皇帝命弟弟恭亲王奕䜣负责与英法使节交涉。10月18日,英国公使额尔金下令焚毁圆明园,百余年前来华传教士所惊慕,称誉为世界第一伟大的艺术建筑,竟被当时号称为文明国家的政府正式下令毁灭。24日,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成立。综合《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两约的要点如下:

一、各国可派代表到北京,并觐见皇帝;二、增开牛庄、登州、天津、淡水、潮州、琼州、镇江、南京、九江、汉口十处为商埠;三、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与英国;四、赔偿银一千六百万两;五、允许教士入内地传教,并有置产之权(此款影响甚大);六、外国人执有地方官盖印之执照,得赴内地游历、通商、传教;七、外货入口后,由入口时在关税外附征“子口税”百分之二点五后,不得再抽厘金;八、允许鸦片正式入口;九、中国皇帝对大沽事件表示歉意。


鸦片战争大清帝国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