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族的衰落

字数:1748

南朝君主的提携寒门,虽未能把世族的势力摧毁,但世族本身则日趋腐化。事实上,世族本没有多大力量,外不能驱逐胡虏,内不能防止篡窃,连维持一个小朝廷的局面都很勉强。他们所靠的只是他们先世的名望以及传统的社会地位,与皇室政府相互利用,而形成一个特殊阶级。他们的从政只是为了保持门第,不是为报效国家,因此他们不以改朝易代为意。但两晋皇室,因出身高门,与当时的世族,尚能气类相合,休戚相关,世族对皇室,也还能尽力维护,如东晋时的王导、谢安,对晋室可谓忠心。但东晋灭亡后,新兴朝代的皇室与世族渊源不同,精神上难免发生隔阂。世族对皇帝既不能忠心翊戴,皇室对世族也不能推诚相亲,只是表面上相互应付。因此南朝的政局,甚不稳定,朝代的更迭,也大为加速。晋时,世族颇有长于政事者,知兵者也不乏人,谢氏一门便是其代表。但到南朝,世族的暮气益深,擅长政事的业已绝少,知兵者更不可得。因此军政实权都落入寒门之手,世族在政治上变成摆设。这现象到梁武帝时已非常显著,当时政权操于朱异等人,而统兵出镇的武将,更都出身寒门。因此最后世族所持以骄人的,便只剩下几片枯骨。这种情形,自然不能不使世族步入衰运。虽然如此,其优越的权利地位,都仍然保持着,直到侯景乱起,才遭遇致命的打击。

侯景在寿阳时,因请婚于王谢,梁武帝不许,景怒曰:“会将吴儿女以配奴!”似乎早已立意要对南方世族加以打击。到他南下攻陷建康后,便恣意摧残世族,掳掠杀戮,无所不至;世族倾家荡产,流离死亡者不可胜数。此外侯景并解放奴隶,优予官赏,往日的阶级次序,至此完全颠倒错杂。而南方土著大姓,平日对侨姓积怨已深,自此也乘机而起,到处聚众为乱。南朝的社会组织,经此严重的破坏,再也无法复原。侯景乱平后,旧有的世族已面目全非,冠冕旧家的子弟,沦落到以耕田养马为业的,比比皆是。到陈武帝兴起,他的部下,又大都是南方土著,因此侨姓世族的势力,益加不振。隋平陈后,南方的世族阶级,乃与南朝的政权同归消灭。

北方从“五胡乱华”起,到北朝时代,大体说来,胡族君主对汉人世族是始终笼络的,其主要目的是藉这批世族的社会地位与声望,以统治众多的汉人。北魏自开国之初,即信用清河崔氏。至太武帝时,曾以修国史事族诛崔浩,当时大姓如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因与浩为姻亲而遭族灭,世族的声势,一时为之大挫。但其后不久,孝文帝倡导汉化,推崇门第,因此世族之势复炽。同时孝文又制造了一批鲜卑世族,从此胡汉都重阀阅,汉人世族,遂又多了一层保障。尔朱荣之乱,遭祸最烈的是居于洛阳的鲜卑贵人,汉人世族所遭的打击似不严重,因此他们仍有复起的能力。其后魏分东西,东西魏创建者的高氏和宇文氏,都起于胡化中心的北边,对汉化最初是仇视的。高氏对汉人世族的潜力,似乎并未十分注意,因此保持着较浓的胡化,篡东魏后,对汉人仍不亲任,而宠信西域人。宇文泰对汉人世族则加意联络,他曾利用出身望族的苏绰、卢辩为他草创官制,建立新的政治规模,其后终能击灭北齐,统一北方。由于关东是被征服的地区,而周政府更实行“关中本位”政策,因此关东世族的政治势力,较前大衰。

前面已说过,宇文泰新政的一项要目,即是把关东籍的有功汉将改为关中籍,或赐以胡姓,冒充鲜卑贵族的后裔。这些改籍的汉将中,其中也颇有出身于世族的,例如北周的佐命功臣李虎,其祖籍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入关后改籍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东北),并改姓大野氏。[参看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这种办法,使北方世族的谱牒,发生相当的紊乱。到周灭北齐,周人以战胜者的姿态君临关东,政治要津皆为关中的胡汉世家所盘据,关东世族自然无法与之抗衡。其后关中的胡族世家,也日渐衰落,终由汉人世家的杨氏取代了胡族宇文氏的政权。隋时,政权仍握在关中世族手里,但从隋起,整个北方的世族阶级,开始走下坡路。这与隋的废除九品中正,改行科举有莫大关系。因为在科举制度下,平民可以考试得官,寒门仕进的机会大增,世族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自然动摇。但世族具有数百年的传统力量,重门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加以隋至唐初,科举制度尚不十分发达,因此世族仍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社会上重视门阀的风气,至唐代中叶依然存在,直至五代,世族的势力才完全消灭。

南朝世族对后世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他们遗留的优美的文辞书法以及玄远的谈论,但也带给社会不少的恶风,诸如奢侈、贪污、萎靡等。由于他们对政治的不能胜任,把南朝的汉族政权几乎断送给胡人,假如不是隋室篡周,汉族势必要完全为外族所征服。至于北朝的世族,也同样遗给社会若干不良的风气,但他们在异族的统治下,能屹立不摇,始终具有强固的力量。由于他们的存在,使胡族政权在中国不能建立绝对的威信和稳固的基础,终致使胡族夺自汉人的政权,再潜移到汉人手里。从民族的观点看来,北朝世族的贡献,远较南朝为大。


(二)世族与寒门的对立二、民生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