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内与国际交通

字数:1434

南北朝的交通,以水路为发达。南朝江湖航运的繁盛,自不必论,就是北朝的水上交通,也很便利。北朝政府对于水运,一向注意,时常加以整理。所以如此,基于两点原因:一是为便于军队的运输。北朝政府是无时不思南伐的,而庞大军队及军需的运输,须仰赖水路,北魏曾为此订过详细的运输计划。二是为便于粮食的运输,亦即所谓“漕运”。北朝的首都地方,以人口集中,当地粮食的产量不够供应,须赖外地粮食的输入,魏的洛阳,隋的大兴,莫不如是,因此漕运成为北朝的大事。当时北方的主要河流为黄河、洛水、汴水、清河及淮水等,政府对其河道均加以修浚,使之相互畅通,构成宽广数千里的水上交通网。至于南朝的北伐,也多半利用水路运输军队,如宋王玄谟、陈吴明彻的北伐,即曾利用黄河及淮、泗等水。

陆上交通,史载不详,史书所特别记录开辟道路的事,大半不为行军,便为巡幸。南朝的道路,以“驰道”为最著名。驰道是当时的御路,也是京城建康的主要道路,建于宋孝武帝时。驰道有二条:一自阊阖门(京城西门)至朱雀门(在京城南五里秦淮水北);一自承明门(宫城北门)至玄武湖,可知并不甚长。至于其路面,不过较为平坦,仍有尘沙,须用水洒之,也可看出当时筑路技术的不佳。北朝于魏道武帝时开辟过几条道路,如为伐后燕而开的井陉路(在今河北井陉县一带);伐燕后北还时又用兵力修建“直道”,自望都(今河北望都县西北)凿恒岭至代(今山西大同市东),长达五百里;又为校猎开“沙泉道”。其后文成帝曾修治“河西猎道”,孝文帝曾开灵丘道(在今山西灵丘县一带)。每次动用人工,自数千人以至数万人不等。至于地方官民因便利交通而修的路,简直没有记载,可见其事之少。

当时的海上交通,也很便利。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地区,与南朝的首都建康,均可由海道交通。今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高丽诸国,以及日本地区的倭国,皆向中国遣使入贡;百济、倭国且均受过刘宋的册封。南海诸国如林邑、扶南,及天竺(今印度)等,皆曾与南朝有外交或商务的关系。当时有所谓“昆仑奴”者,是南洋群岛土人被掠卖为奴的,其人肤色甚黑,到中国的颇多。又有所谓“昆仑舶”,是昆仑人所操的船舶,时来中国贸易。由此可见当时南海诸国与中国交通和商务的频繁。

北朝与西域诸国的交通,也很发达。魏晋以降,中国与西域,为羌人所阻绝。至前秦苻坚统一北方,西域诸国最初朝献者十余国,继而鄯善及车师国王入朝,葱岭以西的大宛、康居等国,也均遣使贡献,计先后遣使朝秦者六十三王。其后苻坚想效法汉之设立都护,把西域置于直接控制之下,因此他于淝水战前不久,派吕光率兵七万,出征西域。秦军连下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县)、焉耆(今新疆焉耆县)、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其余国家望风归附。吕光大搜西域珍宝,以骆驼二万头驮载而归,并带回奇技异戏,殊禽怪兽千余种,骏马万余匹。其后北方大乱,西域再度与中国隔绝。直到北魏太武帝时,始遣使通西域,诸国贡献相继。到魏灭北凉,鄯善断西域通路,诸国贡献历年不至。其后魏平鄯善、焉耆及龟兹等国,西域再通,自中国西行直至葱岭以外,均畅行无阻。西域高僧,相率来华,佛教遂愈演愈盛。魏曾于洛阳城南伊、洛二水之间,设“四夷馆”,以招待诸异族及南朝的归附者,四馆中的“崦磁馆”即用以款待西域人者。当时西域人归化北魏的达万余家,所居门巷修整,宝货填积。魏并立市于洛水南,名“四通市”,以为其贸易之所。北魏分裂后,寄居洛阳的西域人,大部为东魏、北齐所得,因此北齐的宫廷尤其在晚年最为西域化。北周虽未积极经营西域,但双方的商业交通,则一直在维持着。

汉代的亭传制度,到南北朝时代已等于废除。因旅客的需要,逆旅(即旅馆)之业乃大兴,但偏僻之区,旅馆仍不多见。旅馆纯为私人牟利而设,其设备颇为简陋,无法以之接待国家贵宾。而南朝的宾馆不修,士大夫又无馆客的习惯,因此使节往来,多寄居僧寺。南朝的贵人们有时也寓居僧寺,所以当时的僧寺即是变相的旅馆。至于货运,除了商人自营以外,尚没有专门为人运货的庞大运输机构。邮政也没有,信件多托人携带。至于政府文件的运送则仍恃驿传,驿道的设备,尚称完善。


(二)农商业与钱币三、宗教信仰与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