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纥的渔利

字数:1549

回纥自天宝初年尽占东突厥故地,成为中国北方的第一强国后,与唐室大体相安。安史乱起,回纥曾四次遣兵入援,助唐收复两京。但回纥是个贪财的民族,自然不能白替唐室打仗,因此每战必索报酬,甚至于克服城池后大肆杀掠。此外,回纥又与唐室开展一种国际贸易,以它特产的马,来换取唐室的绢。它以一匹马换四十匹绢,而马的体质弱劣,没有用处,但唐室以其助战有功,只好与之交易,于是回纥马便大量向唐倾销。据最慎重的估计,仅代宗一朝的十七年间,唐室因买马用去的绢,便有一千五百万匹以上。此外回纥并欠了许多马债,一直未能清偿。以四十匹绢换一匹马的规定来算,则代宗一朝,至少购进回纥马三十五万匹。但事实上唐室并没有买到多少有用的马,代宗大历中,号称“国之北门”的朔方节度使区(辖今宁夏东部及内蒙古西南部地;治灵州,今宁夏灵武市),仅有马三千余匹,由此可见回纥的欺人。但唐室仍不能不维持这项交易,一来唐帝国内部不产马,国外的来源只有回纥;二来安史之乱后,吐蕃猖獗,唐室必须以回纥为外援。因此从代宗时起,唐室就确定了一种外交政策,它的基本方针是联络回纥,抵抗吐蕃。这个外交政策的建立人,是朔方军人的领袖郭子仪。[参看拙著《回纥马与朔方兵》(载《边疆文化论集(中)》)]

开元时,铁勒尚臣服于唐,回纥等部,都隶属于河西节度使(辖今甘肃省西部及新疆东部地;治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它们又邻近朔方军区,因此与朔方的关系也很密切。肃宗时,唐以仆固怀恩主持向回纥借兵的事务,怀恩系出铁勒,同时是朔方的大将,因此唐室以他联络回纥。而郭子仪个人的德望,也极受回纥的敬仰。这些都可说明,朔方军人与回纥之间,有着相当浓厚的情感。安史乱时,吐蕃于数年之间,侵陷唐西北数十州,而与朔方比邻。朔方节度使的任务,本是“捍御北狄”,至此又添了一个“西戎”,责任更加沉重。而朔方军力更远不如吐蕃雄厚,当时吐蕃沿朔方边境的驻军,共有兵四万人,马十六万匹;而朔方仅有兵一万人,马三千二百匹。朔方军的战斗力虽然很强,但因双方的实力过分悬殊,以致与吐蕃对抗,时常失利。朔方统帅郭子仪(子仪于玄宗末年为朔方节度使,其后虽屡次升迁,朔方军始终受其节制),权衡时势,力主备御吐蕃,笼络回纥,以免使朔方陷于两面受敌的境地。这政策终于为代宗所采纳,因此唐室对回纥一切忍让,换取两国之间的和平,以专意对付吐蕃。而双方绢与马的交易,也就更加畅行无阻。

但到德宗时,这个政策一度受到阻碍。因德宗为雍王时,曾受回纥的侮辱,因此极恨回纥。同时一部分唐军将领,对回纥人在中国的骄横极感不满,也思加以制裁。建中元年(780),德宗即位之初,振武留后(辖今内蒙古东南部、山西北部及陕西省北端)张光晟,即擅杀过境的回纥使者突董等九百余人。当时幸因回纥合骨咄可汗新立,不敢与唐为敌,才未成大衅。继而德宗一面与回纥绝交,一面归还吐蕃俘虏而与之议和。但吐蕃对和约绝不遵守,照样入侵,直到贞元三年(787)德宗吃过一次大亏后,才对吐蕃绝望,因而采纳宰相李泌的建议,恢复联回抗吐的政策。于是唐室又与回纥和亲,回纥上表对唐称“儿”及“臣”。次年,回纥改名为回鹘。由于回鹘与唐和好,吐蕃对唐帝国的寇扰,乃受到极大的牵制,有时回鹘并出兵助唐,唐对吐蕃的战争,才渐由劣势转居上风。吐蕃虽曾多次入寇,但始终未能再予唐室以严重威胁,直至其国家衰乱而后已。以代、德时期唐帝国内部的紊乱,如果唐室不把握这个政策,其结果将不堪设想。代德以后,唐室与回鹘的修好,历经顺、宪、穆、敬、文诸朝而不辍,前后数十年未启边衅;但唐室所付出的代价,也实在可观。

文宗时,回鹘因遭遇疾疫和大雪灾,羊马多死,国势大衰;又因外受黠戛斯部落的攻击,益趋没落。黠戛斯初居于西域伊吾(今新疆哈密市)以西,焉耆(今新疆焉耆县)以北的地区,古称“坚昆”,唐初叫“结骨”,后又改名为黠戛斯。它从肃宗时起便与回鹘为敌,为回鹘所败,其后双方连兵二十年,回鹘渐次失利。文宗开成五年(840),黠戛斯以十万人攻回鹘,回鹘诸部逃散。其众西奔者凡三支:一支奔葛逻禄(时居伊犁河与吹河之间;一支奔安西,居于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及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及鄯善县);一支奔吐蕃,居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另有一支南逃至今内蒙古南部,武宗时,进窥边境,屡为唐兵所破,降者数万人。宣宗时,黠戛斯尽取南逃回鹘的残部,移至漠北。此后,回鹘与唐没有再发生什么重要外交关系。


二、外族的猖獗(二)吐蕃的寇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