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诏的叛服

字数:1322

南诏即蒙舍诏,本是在今云南省西部居住的蛮族六部之一,这六部由六个渠帅分领,自号“六诏”(蛮语称王为“诏”)。六诏之地,两汉时虽列入版图,但其族在当时并无史迹可寻,旧史只说三国时,诸葛亮曾远征至此。至唐初,蒙舍诏兴起,才有较详的记载。蒙舍诏地居六诏的最南部(今云南巍山县一带),故又称南诏,意思是“南方之王”或“南方王国”。旧史又说南诏为“乌蛮别种”(乌蛮即今乌爨族,以倮罗为代表),近人则认为它是藏缅族的一种。[参看芮逸夫《南诏史》(载《边疆文化论集》下)]

《南诏图传》中的白蛮人形象,南诏中兴二年(899)南诏大臣王奉宗、张顺两人奉旨绘制,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此为宋摹本。

《南诏图传》中的乌蛮形象

南诏的国王姓蒙氏,唐初,其国主为蒙舍龙。下传至其孙细奴逻,曾于高宗永徽四年(653)遣使入朝。至玄宗时,南诏开始强大,其他五诏微弱。南诏国主皮逻阁(细奴逻曾孙),贿赂唐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国。唐室应充,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封他为云南王,赐名归义。此后归义徙居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北),威服群蛮,击破吐蕃,渐成为唐室南陲的边患。归义死后,子合罗凤嗣立。天宝九载(750)因受云南太守(治所在今云南祥云县南)张虔陀的欺侮,发兵反叛,攻陷云南,杀虔陀,取夷州三十二。次年,唐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结果大败,死六万人。从此合罗凤北臣吐蕃,吐蕃以他为“赞普钟”(“王弟”之意),号称“东帝”。鲜于仲通为杨国忠党,虽然兵败,国忠仍为他铺叙战功。其后唐室大举募兵,以击南诏,国忠更派人四出强行拉夫,但终不能取胜。十三载(754),唐又派剑南留后李宓,率七万人伐南诏,结果全军覆没。杨国忠又以捷闻,更发兵进讨,总计因伐南诏而丧失的士卒,前后达二十万人。不久安史乱起,南诏又乘机扩展了不少地盘。

代宗时,合罗凤的孙子异牟寻立,因苦吐蕃赋重,乃脱离吐蕃而独立,但对唐也不恭顺。大历十四年(779),吐蕃、南诏合兵寇维(今四川理县西)、茂(今四川茂县)诸州,为唐将李晟等所败,异牟寻又附吐蕃。德宗贞元初,命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招抚南诏,并诱之脱离吐蕃。至贞元十年(794),南诏与吐蕃交恶,归附唐室,此后南诏成为吐蕃的敌人。南诏自天宝中叛唐,与唐离绝者四十余年,至此再度附唐。异牟寻四传至丰佑,其间南诏向唐室朝贡不绝者凡二十年。文宗太和三年(829),唐剑南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减削部下衣粮,戍卒衣食不足,多入南诏境内抄掠。这时丰佑在位,权臣王嵯巅谋大举入寇,便以这批戍卒为向导,连陷嶲(今四川西昌市)、戎(今四川宜宾市)、邛(今四川邛崃市)三州,进围成都。唐室贬元颖而以郭钊代之,南诏兵围成都十日而退,掠去男女百姓数万口及不少珍货。次年,李德裕继郭钊节度西川。德裕至成都后,练兵储粮,以备边患,并索还南诏所掠成都百姓四千人,此后南诏与蜀人相安无事者达三十年。

宣宗大中十三年(859),丰佑死,子世隆继立。唐室以他的名字与太宗、玄宗讳相近,因而不行册礼(唐人改称世隆为酋龙)。世隆乃于同年自称皇帝,国号大礼,并遣兵攻陷播州(今贵州遵义市)。懿宗咸通元年(860),唐克播州,南诏改向东南方发展,与安南人士合兵攻陷交趾。次年,唐夺回交趾。四年(863),交趾再陷于南诏。至七年(866),又为唐将高骈克复。十年(869),世隆又倾国入寇,连陷嘉州(今四川乐山市)、黎州(今四川汉源县)、雅州(今四川雅安市)等地,于次年进围成都,不克而退。其后南诏于僖宗乾符元年(874)再寇西川,唐以高骈为西川节度使,高抵任后,大修守备,南诏遂不再寇蜀。高骈以南诏崇信佛教,乃遣僧人景仙出使南诏,劝世隆归附中国,世隆从之。南诏于世隆在位期间,两陷交趾,两寇西川,因而国力疲弊,亟需休养,也是南诏不再入寇的原因之一。

乾符四年(877),世隆死。其后南诏与唐帝国一直保持着和平的关系。昭宗天复二年(902),南诏为其臣郑氏所篡,持续二百五十年的蒙氏王室,至此结束,而唐室也同样面临着最后的命运。


(二)吐蕃的寇侵三、宦官与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