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宗派的兴衰

字数:1981

佛教在南北朝时代,虽已有若干宗派,但大都在始创阶段,仅具雏形。到唐,佛教的成实、净土、三论、律、禅、天台六宗,都盛行于世。此外,又有不少新宗派兴起,重要的有法相、华严、密(即真言宗)、俱舍诸宗,前三者为大乘教义,俱舍则为小乘。这许多旧有和新兴的宗派,互争雄长,它们的兴衰起伏,把唐代的佛教,装点得空前灿烂。

玄奘法师,选自清刊本《佛祖正宗道影》。

唐代佛教各宗派的盛衰,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由唐初至玄宗,后期由安史之乱至唐亡。

前期佛教,极盛于北方。唐初,法相、华严二宗同盛于京师。法相宗又名唯识宗,其宗师为玄奘。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偃师(今河南偃师市)人,十三岁时,出家于洛阳。贞观元年(627),他想赴天竺游学,当时严禁越境,他乃潜行出国。[玄奘出国年代,据梁启超考证,见梁著《中国历史研究法》,页七七至七九]他贯穿西域的伊吾、高昌和北道诸国,然后越葱岭至西突厥国境,再南下经西域西部诸国,终抵天竺。他游学凡十七年,历五十六国,于十九年(645)返国,其后译经说法,创立法相宗。他死于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六十九。[玄奘享寿年数,据罗香林考证,见罗著《旧唐书僧玄奘传讲疏》(载《唐代文化史》)]法相宗的宗义在破除我执、法(诸事物)执,二者均为实有。二执既破,显示二空(我空、法空)。所谓唯识,乃指“识外无物”,宇宙万有,都是识的表现,必须用修行方法,方能“悟入唯识”,破除二执。它着重心理学(唯识)及论理学(因明)的研究,以因明的方法,分析心理,多至六百六十法,可以说是纯学理的探讨,全无宗教的意味。这派思想,在天竺有其甚久的渊源,玄奘则受教于天竺的戒贤大师。

玄奘取经回长安,佚名绘。图为玄奘自天竺回到长安后,受到长安吏民的热烈欢迎。

玄奘又是俱舍宗的建立者,此宗得名于天竺佛徒世亲的《阿毗达摩俱舍论》(简称《俱舍论》),俱舍为梵文音译,原义为“藏”,故俱舍论亦可译为“藏论”。此论倡行“无我”说,以为一切万有皆是因缘和合的假象,并非实在;既非实在,自然无我。由此推之,人死后亦无灵魂。陈时,真谛曾译《俱舍论》,但信者不多,至玄奘,复译此论,研究者日众,渐至蔚成宗派。但此派仅以注释《俱舍论》为务,未能发挥新义。

华严宗以研究《华严经》得名,这个宗派,始创于天竺佛徒龙树,他的时代,约当中国的曹魏和西晋。其后,世亲继之。隋时,华严宗传入中国,初祖杜顺(即法顺),甚受炀帝及唐高祖的敬重,并赐号为“帝心尊者”。二祖智俨,居于长安城南的终南山,努力弘扬师说。至三祖法藏(即贤首大师),与玄奘同时,华严宗趋于极盛。此宗亦以研究心理学为主,但持论与法相不同,主张立一常恒不变的真心,为一切现象的根本,世上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的表现。但它认为客观的世界,可以脱离主观而存在。

当法相、华严二宗盛时,其他宗派均为之失色,只有天台宗流行于南方,但声势仍不足相抗。武后以后,法祖、华严渐衰,大概因它们的理论过于深邃,常人不易领会所致。继二宗而起的,则有北派禅宗和密宗。禅宗的始祖为菩提达摩,到武后时,分为南北派,北派的宗师为神秀,南派为慧能。密宗以秘密“真言”(即咒语)立宗,故又名真言宗。玄宗开元时,天竺僧侣善无畏、金刚智及金刚智的弟子不空,相偕来华,世称“开元三大士”。他们携有不少密宗经典,加以翻译,因而一时称盛。至唐中叶,密宗由日本弘法大师(即空海)传入日本,世称“东密”。此外,律宗自唐太宗时,道宣大师依四分律树立佛徒生活规范后,基础渐固,此宗虽未能极盛,但持续的时间则甚久。它的理论,也于玄宗时由扬州的鉴真大师传入日本。

后期的佛教中心在南方。安史乱后,北禅衰微,而南派禅宗大盛于江南,天台宗受其侵逼,日趋没落。北禅的宗师神秀和南禅的宗师慧能都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而慧能又是弘忍衣钵的继承者,佛徒尊之为六祖。南禅的宗义,以顿悟为本,北禅则主渐悟,但两派思想的主旨,并没有多大差别。慧能和神会所提倡的修行方法,都以“无念”为主,亦即“于诸境上心不染”,“常离诸境”。禅宗的要义,大致可分三点:一、贵自求不贵他求。佛教的其他各宗,莫不重视拜佛,讲究礼仪,惟禅宗不然,它不但屏弃一切拜佛的礼节,有时甚至呵佛骂祖。它认为佛祖只是一种偶像,如对之礼拜,反为其迷惑。人人自有佛性,只须求诸自身,即可悟道成佛。二、贵行解不贵知解。它认为见性悟道是一种神秘的境界,必须人身亲自体验,而不是知识的研究可以求得的。三、贵超圣不贵住圣。它认为由凡入圣只是过程而不是终点。因为由凡入圣或由圣度凡,则凡与圣的对立依然存在,尚非博大完满的极致。而最高的“涅槃”境界,则是凡圣同泯,不见有佛可成,也不见有众生可度。[参看巴壶天《禅宗的思想》(载《中国文化论集》第一集)]

禅宗思想,与天竺佛教的出世思想颇不相同,与法相宗的科学思辨,更不相类,倒是与中国儒家和老庄思想,有其相近之处。禅宗思想的光大,可以说是佛教史上的一大革命。它使佛教从繁文缛节、烦琐的思辨和天竺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加以简易化和中国化。中国人最注重结婚生子,传流后代;同时读书人必须读儒家经典,以应科举。这两点成为佛教在中国传布的最大障碍。但禅宗主张不必出家,也不必诵读佛经,即可悟道成佛,以是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信者渐多。由此看来,禅宗的产生,可以说是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妥协,也可以说是佛教衰落的现象。前期的法相宗,因崇尚细密的思辨,其宗派又渊源于天竺,因此其工作着重于留学和佛经的翻译。到禅宗昌盛,佛徒们大规模的译经和留学的狂热都告终止,继之而起的,是心性的讲求和生活的体验。这种思想,可以说是宋代理学的先驱。唐武宗灭佛后,各宗衰微,惟有禅宗以秉守简朴的宗风,受祸较轻,仍为士大夫所普遍崇信,渐至儒学几乎完全禅化。此外,净土宗也以宗义简单,得以流传于民间。


(一)佛教的宏布(三)学术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