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说与书画

字数:1518

先秦时代的学派中,虽有所谓“小说家”,但其作品久已全部亡佚。现存的汉人小说,也大都为后人所伪托,比较真实可靠的作品,最早只能上推到三国时代。魏时,邯郸淳曾作《笑林》三卷,魏文帝曹丕也曾作《列异传》三卷。两书今已不全,但由其残篇看来,可以知道全是些荒诞神怪的小故事。其后自两晋至南北朝,小说渐盛。最著名的作品,如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宋刘义庆的《幽明录》、《世说》等,其中虽也不乏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但大都是片断简记,疏于布局。到唐,小说的体裁才变得曲折而有组织,与律诗同为唐代文学的特有创作。就体裁而论,唐代的小说可分传奇与变文两大类。

传奇是一种有组织的短篇小说,文体虽仍倾向骈俪,但较规律严整的骈文已解放得多。传奇又可分三类:一、神怪类,代表作有李朝威的《柳毅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等。二、艳情类,代表作有元稙的《莺莺传》,白行简(居易弟)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三、豪侠类,代表作有杨巨源的《红线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其中又以艳情类的传奇最为精彩,而《莺莺传》更为后人谱为戏曲,传诵至今。

变文本是佛教僧侣用以宣传教义的一种文体,一篇之中,骈散诗歌杂而有之,率多俚俗口语,求其易于通晓。这种文体,可能来自印度文学,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文体,渐为文士所采用,以之讲唱民间故事。其起源的时代,约在中唐,但其作品流传于后者绝少。直到清末,才在敦煌大量发现,重要的有《列国志变文》、《明妃变文》等。俗文是一种用俚言口语写成的散文,约起源于唐末或五代,可能自变文演化而成。以俗文写成的故事,在清末发现的有唐太宗《入冥记》等。这种文体,是宋代“话本”、元明“演义”的先驱。

秦统一后,盛行小篆及隶书。到汉,草书和楷书相继兴起。东汉时,杜度善草书。王次仲善楷书,其后日见风行。魏晋时代的善书者则有钟繇、卫瓘、王羲之等,其中卫瓘善草书,钟王则博精群法。到南北朝时,北方喜尚钟繇,其书方严遒劲,长于碑榜;南方喜尚王羲之,其书疏放妍妙,长于简札。隋统一后,书法的作风也渐趋融和。到唐,因政府的加意提倡,书道大兴;风格方面,也能推陈出新。

唐初,王羲之的字最为风行,这与太宗的酷爱王书有关。当时的书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学羲之,但皆兼寓北风。玄宗时,名家益多,最著者有贺知章、张旭、颜真卿等。知章善草隶,旭善草书,真卿则草隶之外,尤精楷书。穆宗时的柳公权也善楷书,与真卿并称“颜柳”,为后世所师法。颜柳的楷书,自创新格,以严整劲婉见长,与唐前期书家的风格大不相同。钟王的书法,也因颜柳的风行而渐趋衰落。

中国的绘画,起源极早,由近代发现的古代遗物可知,在商代即已有绘画。但古代图画多为壁画,常随宫室的倾圮而毁灭,因此周秦遗画,流传者极少。汉代亦多壁画,所绘多为人物故事。其绘于器物上的,近代间有发现,笔意简朴,稍嫌呆滞。到魏晋时代,绘画开始发达,绘于绢或纸上的也渐多。三国时,吴曹不兴以画名。东晋顾恺之,为不兴再传弟子,善绘仕女,其《女史箴图》在中国初期绘画史上极有地位。到南北朝时代,绘画趋于极盛,著名的画家,有宋陆探微、齐谢赫,梁张僧繇及北齐曹仲达等。谢赫并创“六法”,阐述图画的气韵、骨法、赋形、位置等理论,甚有创见。印度、西亚的画法,也于此时随佛教传入中国。西方的画法,着重明暗凹凸,对中国的人物画,影响甚大。又因佛教流行,佛像画也因而兴盛,张僧繇与曹仲达都善画佛像。

唐高祖、太宗以及玄宗等,都善书画,宗室擅绘事的尤多。由于皇室的爱好,因而绘画大兴。唐初,人物画仍极盛,名家有阎立德、立本兄弟。立德善写生,无论中外人物、奇禽异兽,绘来莫不精妙。立本曾任右仆射,善画像,曾绘太宗御容及凌烟阁功臣图等。至盛唐,山水画兴,名家有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及王维。思训画尚工丽,善用青绿,杂以金色,号称“金碧山水”,开后世北宗一派。昭道稍变父法,以细致见长。思训曾于开元时任左武卫大将军,故时称昭道为“小李将军”。王维擅长水墨,笔意清润,以超脱秀逸为尚,号称“破墨山水”,开后世南宗一派。另一名家为吴道玄(字道子),他的画,山水人物,无所不工,号称“画圣”。此外曹霸、韩干,皆以画马著名。

安史乱后,绘事仍发展不已,但造诣则不逮盛唐。名家有周昉、边鸾,皆德宗时人。周昉工于人物,衣纹简劲,色彩柔丽。边鸾长于花鸟,精于设色,浓艳如生。唐末,因国内战乱不已,绘事也随着步入衰运。


(二)诗与词第十九章 五代与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