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二章 封建帝国的兴衰(西周时代) >
- 四、外患与东迁
(一)周室的衰落
夏、商、周本代表三个源流不同的民族,他们先后统治了中国北方的所谓中原地区。他们相互同化,同时又各与势力所及地方的土族同化,经过一千数百年的揉塑,渐而抟结成一大民族。他们对外族,觉得自为一整体,自称为“诸夏”,有时也被称或自称为“华”。至迟在西周末年,这种形态已经成立,显然是一种以文化为主的结合。所以华夏之与夷狄,主要是文化程度的差别,而种族的不同尚在其次。因为有若干被诸夏视为异类的部族,实际与诸夏同其种姓,例如羌戎(今山西介休市一带)与周王室母系的姜姓同族,骊戎(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一带)则与周室同姓,它们的被视为戎,自然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大体说来,诸夏文化已进至农业和城邦的阶段,所谓戎狄则尚处于游牧部落的状态。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连带着礼俗、服饰、战术等也发生显著的区别。至于异族盘据的地区,也并不全限于边疆,即使在诸夏的中心地区,也有若干尚未被同化的外族存在。
周室的盛衰与外族的叛服有着连环的关系。当王室盛时,内则诸侯辑睦,外则四夷宾服;至衰世,情形恰巧相反,诸侯不朝而戎狄披猖。为求对西周与外族的关系更易了解,特先在此一述西周王室盛衰的变迁。
西周时期的记载甚为缺略,甚至若干位周王在位的年数亦不可确考。简单说来,西周共十二王,武王成王以后,又有康、昭、穆、共、懿、孝、夷、厉、宣、幽十世。成康二世为西周全盛时期,至昭王,因南征而溺死于汉水。穆王喜出外巡游,踪迹所至者极远,但地名已无法确考,并且有若干关于他的神话流传。昭王的溺死和穆王的远游,可能影响周室的威信,至夷王时,周室渐衰,诸侯多不来朝,并且相互攻伐。厉王贪得嗜利,因积久暴虐,为人民放逐于彘(今山西霍州市),居外十四年而死。在此期间,王位虚悬,由两位大臣共掌朝政,史家称为“共和时代”。共和元年正当前841年,此后的周代历史,才有正确的年代可凭。厉王死后,共和时期告终,由其子宣王(前827~前782)继位。宣王的初期,曾对异族大张挞伐,重振周室的声威,号称中兴。但不久政事又坏,诸侯强大难制,戎人屡次寇边。宣王最后败于戎人,周室从此一蹶不振。宣王死后,传子幽王(前781~前771),由于其本身的荒德,更加深王室的危机,终为戎人所杀,西周时期也随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