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二十四章 明代的政治 >
- 一、明初的政局
(二)成祖的事功
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死,太孙允炆继立,是为惠帝。惠帝仁柔乐善,但英断不足,即位后,信用东宫旧臣齐泰、黄子澄及大儒方孝儒。当时诸王跋扈,惠帝与齐、黄密议,决计加以削弱,于是周王 (封于开封)首先被废。惠帝建文元年(1399),湘王柏(封于荆州,今湖北江陵县)因罪自杀。同年,齐王榑(封于青州,今山东青州市)、代王桂(封于大同)及岷王楩(封于岷州,今甘肃岷县。后镇云南),均被废为庶人。由于诸王的相继被废,久蓄逆谋的燕王棣,借口发动叛变,掀起一场连亘三年的战争。
燕王棣,太祖第四子。太祖时,以首都南京,去边塞六七千里,元室余孽时常出没塞下,因此太祖委近边诸王以重兵,命其兼负防御之责。燕王以勇敢善战为太祖所喜,屡次命他率诸将出征,甚有威名。自惠帝为皇太孙,中外属望,惟有燕王心怀不平。及惠帝即位,削藩议起,燕以雄藩最为朝廷所忌。燕王乃听从其谋主僧道衍的劝告,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举兵,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史称“靖难之役”。燕王称兵后,北平附近要地,多为所陷,声势日盛。惠帝命耿炳文率师进讨,炳文军十数万至滹沱河,为燕军所败,丧师三万。惠帝闻败,以李景隆代炳文,景隆实不知兵,率诸路军五十万,直薄北平城下,筑垒围之。燕王自外赴援,内外夹攻,诸军皆溃,士卒死者十余万。次年,景隆誓师于德州(今山东德州市),合军六十万人,进至白沟河,又为燕军所败。燕军乘胜南下,进攻济南(今山东济南市),景隆南奔,守将铁铉、盛庸固守,燕军久攻不下,解围而去。既而燕军又为盛庸、铁铉大败于东昌(今山东聊城市),燕王乃回师。
建文三年(1401)春,燕师再出,与盛庸遇于夹河(今河北武邑县南),庸军大败。惠帝乃贬窜齐泰、黄子澄于外,并谕燕王罢兵,燕王不听。同年冬,燕王得中官的密告,知京师空虚,乃大举南犯。次年,燕军连破山东淮北要地,长驱渡淮,攻陷扬州(今江苏江都市),京师危急。惠帝不得已下诏罪己,并遣庆成郡主(燕王从姊)赴燕军,请割地罢兵,燕王不许。六月,燕军渡江,败盛庸及徐辉祖(达子)军,进攻京师,谷王橞及李景隆开城门迎降,京师遂陷。而宫中火起,惠帝不知所终,其后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流布世间。接着燕王自立为皇帝,是为成祖,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皆夷其族,死者数百人,朝臣自杀死节的也甚多。成祖永乐元年(1403),复周、齐、代、岷四王国,并改北平为北京,徙富民以实之。至十九年(1421),成祖徙都北京。
明成祖,选自《乾隆年制历代帝王像真迹》。
成祖的为人,有些地方颇有父风。他具有太祖同样的长处,诸如整饬吏治,躬行节俭,以及勤于政事等,但他对异己者手段的残酷,杀戮的冤滥,都不让太祖。而他的宠信宦官,更造成后来的宦官政治,终于把明朝引上灭亡之途。至于他武功的彪炳,也不让太祖专美于前,他在位期间,曾建立五件辉煌的事功,就是:征鞑靼、瓦剌,讨安南,平西南蛮,御倭寇和通“西洋”,在此先叙述前面的四件。
斡难河之战示意图。永乐八年(1409)二月,明成祖以丘福之败,亲自督师北征鞑靼,五月到达胪朐河南岸。其时鞑靼可汗本雅失里与知院阿鲁台闻明军出塞,非常恐慌,分奔东西以避明军。成祖进至环翠阜时,悉知情状,决意先打击其西路鞑靼可汗本雅失里,遂命一部筑城于河畔,控制渡口,确保后路安全后,亲率精骑急进,在斡难河追上本雅失里,随即挥军奋击,大破鞑靼,本雅失里仅率数骑北遁。击败鞑靼西路后,明军回返胪朐河,然后成祖又亲率骑兵沿胪朐河东进,至飞云壑追上阿鲁台部,阿鲁台请降,成祖恐其有诈,严兵以待,尔后乘阿鲁台在战、降之间游移不定之机,亲率精锐突阵,鞑靼兵大溃,阿鲁台携眷远逃,明军因缺粮、缺水,撤军西返。
前章已说过,洪武末年,鬼力赤篡元裔,自称鞑靼可汗。成祖起兵时,鬼力赤曾出兵相助,永乐四年(1406),鬼力赤为臣下阿鲁台所杀。阿鲁台迎立元裔本雅失里,居胪朐河(今克鲁伦河),遂与明绝。七年(1409),成祖遣丘福征之,大败而死。次年,成祖亲征破之,本雅失里西依瓦剌,阿鲁台降明。瓦剌为蒙古别部,居天山北路,共分三部,以马哈木部最强,屡与鞑靼交战,鞑靼既为明所败,瓦剌势益强。十一年(1413),马哈木杀本雅失里。次年,更谋内犯,成祖亲征,大破之于和拉和锡衮(故和林东),追奔至图拉河(在今俄罗斯西南境)。马哈木既败,阿鲁台部又盛,日渐骄蹇。二十年(1422),成祖亲征之,阿鲁台遁去。次年,成祖复亲征阿鲁台,出塞后,闻阿鲁台已为瓦剌所破,遂班师。二十二年(1424),阿鲁台又内犯,成祖再度亲征,统军深入,前锋至答兰纳穆尔河(和林东北),以不见敌而还。回至榆木川(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南),染疾而死。成祖五次亲征,虽未能彻底消灭蒙古余孽,但边氛为之一靖。到宣宗宣德九年(1434),阿鲁台为瓦剌酋长脱欢(马哈木子)所杀,其子降明,鞑靼遂衰。
安南于五代末年脱离中国独立,宋时无力收复。元宪宗时,遣兀良合台攻之,破其都城。世祖时,称臣入贡,但常不听朝命,世祖又两度伐之,始再款附。明太祖时,遣使招之,安南入贡,封其主陈日煃为安南国王。数传至日焜,于惠帝初为其臣黎氏所弑,明室不知。成祖立,封黎氏为安南国王,既而陈氏宗亲陈天平奔明,明遣军护送天平归国,为黎氏所杀,成祖乃决意讨之。永乐四年(1406),明以张辅、沐晟统兵进讨,大败安南军,次年,安南平,明于其地置交趾布政使司。六年(1408),陈氏故官简定纠众作乱,僭号大越,复为张辅所讨平。十六年(1418),交人黎利复倡乱,成祖出师破其众,黎利逃至老挝。成祖殁后,寇掠更甚。宣宗即位,命将往征,大败。明室厌苦兵事,乃于宣德二年(1427),赦黎利罪,罢交趾布政使司,并以陈氏后裔为安南王,自是安南世为明藩臣。
元代经营西南,于其地置府、州、县及宣慰、宣抚等司,以土酋充任长官,世袭不替。明初也大致沿袭这个政策。明太祖既克陈友谅,声威远播,居今贵州省地的思南宣慰田仁智、思州宣抚田仁厚,率先归附,及太祖称帝,贵州宣抚霭翠等也先后来降。太祖命他们皆以原官世袭,不置州县,赋税也自由输纳。明室仅于其地筑城驻兵,以资防守。永乐十一年(1413),思南田宗鼎(仁智孙)与思州田琛(仁厚孙),相互仇杀,不听禁令。成祖命顾成击之,执二酋送京师,并于其地设贵州布政使司以治之,自此贵州始为内地。至于云南地区的蛮族,则早于太祖时内属于明。
倭寇本是日本的海盗。元自征日失败后,双方互禁通商,但其莠民常私自往来中国,日久遂于海上劫掠。元末,日本分裂为南北朝,同时有两天皇。明初,日本南朝倾覆,遗臣逃入海中,与海盗联合,剽掠中国和朝鲜沿海,便是明人所谓的“倭寇”。而张士诚、方国珍的余党,又与日寇相结,出没海上,北自山东,南至浙江、福建,时有寇警。太祖虽尝遣使赴日本诘问,但不得要领,乃于浙闽沿海筑城数十,分遣戍卒数万屯防,海疆渐固。日本统一后,将军足利义满,专断朝政,颇欲与中国互市。成祖时,遣使至明,明许其贸易,并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设三市舶司,管理通商事务。义满也时捕海盗以献,倭寇之祸稍止,但终不能根绝。永乐十七年(1419),倭寇复扰辽东,总兵刘江大败之于望海埚(今辽宁大连市东北),倭寇始不敢东窥。直到世宗时,倭寇的祸乱才又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