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二十四章 明代的政治 >
- 一、明初的政局
(三)海外的经营
明统一后,中国西北和欧洲大陆之间的交通,因蒙古余部和帖木儿帝国的阻隔,无法畅通,但南方海上的交通,其盛况则在宋元之上。明在海外的拓展,南宋遗民的后裔,实为前导。南宋灭亡后,爱国义士,相率逃亡海外,与中国邻近的安南、占城等地,都成遗民世界。元代,安南、占城叛服无常,当与这批南渡的华侨有关。到明,国人久已闻知海外的富庶,自动泛海经商的,愈来愈多,而明室又努力从事海外通好,因此中国的海上事业,日趋繁盛。明太祖鉴于元人征日失败,颇知笼络四夷,遣使招徕西域及南洋诸国。成祖的态度更为积极,他屡命宦官出使异域,如侯显使乌斯藏(即西藏),马彬使爪哇、苏门答腊,李兴使暹罗,尹庆使满剌甲等,但最著名的,则无过于郑和的下“西洋”。他的出使次数之多、所带船只兵丁数目之大和航程之远,在当时都可以说是最伟大的事业。
郑和,云南人,世称“三保太监”(三保可能为和小字),原姓马,世奉回教,做太监后,赐姓郑。他自成祖永乐三年(1405)开始出使,至宣宗宣德七年(1432)最后归国,前后二十七年间,凡七次出海,历五十余国,遍至南洋群岛及印度洋西岸各地,最西到达非洲东部。至于他出使“西洋”的原因,近人归纳为下列数点:一、成祖怀疑惠帝未死,匿迹海外,因而派和统兵出国找寻。二、元亡后,帖木儿帝国强盛,对明的西北边防,威胁甚大,太祖时,即曾遣使与海外诸国联络,成祖仍本既定国策,遣和出使诸国,组织海上联盟,使帖木儿帝国不敢轻启战端。三、发展国际贸易,以国产的锦绣、瓷、漆等物,换取南洋的香料宝货。四、耀兵异域,以夸示中国的富强。[参看徐玉虎《郑和下西洋原因之新探》(载《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一辑第六册)]
郑和七下西洋的舰队,异常庞大,船只最多时达百余艘,少者也有四五十舱,最大的船,长达四十四丈余,宽达十八丈。每次远航,所带的士兵和随员,多则三万人,少则二万人,其盛况在历史上是少见的。随员中包罗各种人才,组织也非常严密。因此七次航海均能不辱君命,扬国威于海外。至于七次航海的往返年代,据近人考订,旧史颇有错误。今据新说,略述郑和七次出使的经过。[参看徐玉虎《〈明史〉中郑和下西洋年代之谬误考》载《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一辑第六册)]
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冬,自苏州刘家港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在今福建福州东南大海中)起航,首达占城(今越南南部),历满刺甲(今马来半岛南端西岸)、古里(今印度半岛西岸)诸国。六年(1408)九月还,诸国遣使随和入朝(旧说同)。
第二次,永乐五年(1407)统舟师往爪哇(今印尼雅加达)、古里、柯枝(今印度西南端)、暹罗等国,代表明室颁赐其国王诰命、银印,诸番王各以珍禽异兽贡献。七年(1409),归国(旧说六年九月出海,九年六月还)。
第三次,永乐七年(1409),统舟师前往各国,道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岛),其王烈苦奈儿不恭,明师擒之,并持诏封满剌甲国王。此次最远的航程,至波斯湾的忽鲁谟斯(岛名)及阿拉伯半岛西南端的阿丹等地。九年(1411),归国(旧说十年十一月出海,十三年九月还)。
第四次,永乐十一年(1413),统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途中生擒苏门答腊国伪王苏干剌。此次最远的航程,至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等国。十三年(1415),归国(旧说十四年冬出海,十七年七月还)。
第五次,永乐十五年(1417),统舟师至忽鲁谟斯、阿丹、木骨都束、卜剌哇(在今非洲东岸)、爪哇、古里等国,各国竞进方物。十七年(1419)七月,归国(旧说十九年春出海,二十年八月还)。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统舟师送忽鲁谟斯等国使臣返国。及和归国,成祖已死,其时当在二十二年(1424)冬(旧说二十二年正月出海)。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宣宗以践阼已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乃再命和出使。历满剌加、苏门答腊、南渤利(今苏门答腊西北部)、阿鲁(今苏门答腊中部偏西)、柯枝、锡兰山、阿丹、剌撒(阿拉伯半岛东部)、忽鲁谟斯等十七国。八年(1433)七月,归国(旧说同)。
郑和的出使,不特是明朝的大事,也是近古以来中国的大事。中国舰队航程的辽远和声威的南播,都为前古所未有。此外值得注意的,就是激起了国人向海外发展的更大兴趣。由于他的出使,海外的情况益为国人所了解,因此福建、广东地区的居民,纷纷移殖于南洋。明中叶以后,国威渐替,但国人前往南洋的始终不绝。有的经商开矿,奠定日后华侨的经济基础,而其中若干冒险家,攻占土地,自立为王,他们的后裔,便是后来西班牙、荷兰等国人经略南洋时所遇到的劲敌。西洋人虽然终于统治南洋,却无法动摇华侨的经济实力,这可看出华侨在南洋地位的稳固,其基础则是在明代奠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