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寇的猖獗

字数:1599

明思宗即位之初,诛魏忠贤,举国寄以莫大的希望,其时虽然外患已炽,内政的积弊亦深,但东北有袁崇焕的坐镇,局面已渐稳定;内则元恶已去,政事也颇有转机;如能大刀阔斧地积极改革,则国事依然大有可为。但思宗为人刚愎多疑,仍然重用宦官,以之提督东厂、京营及出任监军等。他在位十七年中,更易宰辅,多至五十三人。阁臣之贤者,如孙承宗、文震孟,都旋用旋罢;而他较为信任的,如温体仁、周延儒等,又皆迎逢取宠,无所树立。一般士大夫也只知意气用事,作门户的斗争。因此政治积弊,始终未能彻底改革,遂至盗贼蜂起,国内大乱。而袁崇焕也受朝议的牵制,不能尽展其才,最后竟为清人反间而死,外侮遂不可收拾。明室的危亡,终于无法挽救。

明武宗时,因建筑宫室,世宗时,因边境用兵,均曾加征田赋。神宗时,征敛杂税,名目繁多;末年用兵辽东,又加收“辽饷”。思宗时,流寇事起,又因练兵剿匪,加征“剿饷”、“练饷”。人民因重税压迫,不堪其苦,神宗时已屡生变乱。熹宗时,魏忠贤专政,党羽遍全国,到处侵渔百姓,于是白莲教乘时而起,蔓延于北方。到思宗,更有大规模的流贼之乱,愈演愈烈。思宗时的流贼,分子甚为复杂,有白莲教的余党,历次援辽之役的逃兵,哗变的边兵,被裁撤的驿卒以及由于虐政灾荒造成的饥民等。他们在外患猖獗、内政黑暗的环境下,到处蔓延滋长。流寇初起于陕西,崇祯元年(1628),陕西大饥,民众掠食四方;而固原(今宁夏固原市)边兵,又因缺饷哗变,与饥民合势,到处啸聚。其中以在安塞(今陕西安塞县)自号闯王的高迎祥为最强,各地饥困军民都依附他。次年,朝廷为筹军费,裁撤陕西各驿站的驿卒,这批驿卒,又大大助长了流寇的威势。三年(1630),延安(今陕西延安市宝塔区)贼张献忠起兵,自称八大王。次年,米脂(今陕西米脂县)贼李自成也自称闯将,与张献忠等联合。其余零星小股,多至不可胜数。

流寇初起时,边臣杨鹤不能制,因主招抚。但流贼抚而又叛,其势日盛,逐渐蔓延至山西。明乃以洪承畴代杨鹤,承畴督总兵曹文诏连破关中贼,迎祥等逃入山西,文诏追剿,又连战破之。六年(1633),文诏他调,贼势复炽,流窜河南、湖广、四川。次年,明以陈奇瑜率诸军进讨,奇瑜偕卢象升连战破贼,贼众分途流窜,高迎祥、李自成为明军困于车箱峡(在今陕西平利县境内),贼众死者过半,自成请降,奇瑜轻敌许之。贼出峡后又叛,复自陕西进犯河南,明乃逮奇瑜下狱,再以洪承畴代之。八年(1635),诸贼酋大会于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东北),然后合势东掠,攻陷凤阳(今安徽凤阳县)。既而自成与献忠不合,分为两股。高、李复入陕,张献忠继之,会于凤翔(今陕西凤翔县),并破杀曹文诏,气焰大盛。其后张献忠复窜河南,盘踞商洛山中(今河南西部山区)。明廷以洪承畴主持西北军事,卢象升主持东南军事,分当剿匪之任。

崇祯九年(1636),高迎祥、李自成为洪承畴所败,乃东窜与张献忠合势,既至河南,又为卢象升所败。迎祥等南窜淮南,象升又败之,于是高李又折而入陕。明将孙传庭击擒高迎祥于盩屋(今陕西周至县东),诸寇无主,乃共推李自成为闯王。张献忠则困居商洛山中,流寇声势大减。适值清兵入塞,卢象升奉诏入卫,南方空虚,寇势复炽。次年,张献忠自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东犯安庆(今安徽安庆市),连陷州县,既而又窜回湖广。时熊文灿奉诏督师,一意主抚,献忠遂伪降于文灿,李自成自陕西犯四川,进窥成都,明师来援,自成遁走甘肃。十一年(1638),自成再犯四川,继而为洪承畴大破于潼关,自成遁走商洛。是时献忠已降,自成又败,流寇颇有肃清之望,而清人又于此时分道入犯,连陷近畿州县,兵锋直指济南(今山东济南历城区)。孙传庭、洪承畴先后入卫京师,西北又告空虚,而寇势遂不可制。

崇祯十二年(1639),张献忠叛于谷城(今湖北谷城县),明将左良玉击之,大败,明乃逮治熊文灿,以杨嗣昌代之。次年,张献忠入蜀,左良玉追击,大破之。既而良玉与嗣昌不合,不肯尽力,于是献忠之势又盛,四川诸州县俱为所陷;李自成也乘时猖獗,于十四年(1641)攻陷河南(今河南洛阳市)。献忠亦自四川东出,陷襄阳,嗣昌行师至沙市(今湖北沙市),忧惧自杀,明以丁启睿往代,贼势益炽。既而李自成连陷南阳(今河南邓州市)、开封(今河南开封市),河南州县,多为残破;张献忠则为左良玉所败,远窜东南。十六年(1643),李自成陷襄阳,僭号“新顺王”;献忠亦自安徽回陷武昌(今湖北武汉武昌区),称“西王”。不久,武昌为左良玉克复,献忠乃窜扰湖南、江西。李自成自襄阳攻潼关,孙传庭战死,西安不守。次年,自成建国号曰顺,改元永昌;张献忠则复入四川,自称大西国王。这时洪承畴早为清人所俘,山海关外之地,全部沦陷,而流寇的势力,已非明室所能抵御。就在这一年,流寇攻陷北京,清人也接着入关。


(一)中叶以后的外患(三)满人的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