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官学与书院

字数:1578

明初,官学盛而书院衰。太祖洪武初,即于南京设国子学,至十五年(1382),改称国子监(简称南监)。成祖永乐元年(1403),又于北京设国子监(简称北监)。此外太祖曾于凤阳设中都国子学,至洪武末,并入南监。国子监的重要官员,有祭酒、司业、监丞、博士等。祭酒总理国学之政,司业副之,监丞司训导,博士五人司分经讲授。祭酒官从四品,但须硕学耆德,始可膺任,位望甚为隆重。

国子监肄业年限,通常为四年。课程规定每生专治一经,并习礼、射、书、数。学生通称“监生”,其入学资格,最初分三种:一、举监,即举人会试下第,因而入监读书的。二、贡监,即府州县学生员的优秀者,被保送入监的,为监生的主要分子。三、荫监,即品官(一品至七品,后改为三品以上)子弟,被特许入监的。明初,监生甚受政府重视,其优异者可任布政使、监察御史、知府等官。景帝景泰元年(1450),因与瓦剌交战,需财甚急,乃下令凡纳粟、纳马者,得入监读书,称为例监,前后施行四年而止。但其后每遇边警灾荒,或大兴土木时,即援往例而行,始终未能取消。由于例监生品流过杂,监生素质大为低落,国子监也渐为社会所轻视。仁宣以后,取士偏重科举,学校渐衰,而书院讲学之风转盛。[参看杨云萍《明国子监考》(载《中国历代大学史》)]

地方学校,有府学、州学和县学。府学置教授一人,训导四人,生员四十人。州学置学正一人,训导三人,生员三十人。县学置教谕一人,训导二人,生员二十人。学童须经考试,始可入学为生员。生员分三等:一等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由公家每年给予廪饩银;其次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及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府州县学,彼此不相统属,其资深的生员,均可升入国子监。卫所也设学校,由二卫或三四卫合设一所,名曰卫学。此外中央又有宗学,专收宗室子弟;武学,训练军事人才等。中叶以后,地方学校徒具虚名,不过为孔子释奠之所,一般学者讲学的地方则在书院。

清的学制,大部沿袭明朝,京师仍设国子监,以教满、蒙、汉军各旗及各省的贡监生,其组织与明代略同。此外又有四种学校:一、觉罗学,教皇室子弟。二、宗学,教宗室子弟。三、八旗官学,教八旗子弟。四、景山学,教内府子弟。四者皆派大臣,加以管理。但清代士人竞趋科举,学校不为社会所重,几至名存实亡。

国子监生徒,可分贡生、监生两大类。贡生又有七种:一、岁贡,府州县学的资深生员,按岁保送入监者。二、恩贡,国家遇有庆典,即以其年岁贡生之优者为恩贡,次者为岁贡。三、拔贡,生员之学行兼优,经遴选后入监者,每十二年选拔一次。四、优贡,优秀之廪增生而入监者,每三年选拔一次。五、副贡,乡试取得副榜而入监者。六、功贡,廪生之有军功而入监者。七、例贡,生员之纳捐而入监者。监生又分五种,即恩监、荫监、优监、例监、举监。恩监为八旗官学等校学生之入监者,优监为优秀之附生而入监者,其余性质与明代相同。国子监课程,分经义及治事二科。肄业者谓之坐监,时间长短不同,以入监的资格而定,长者两年,短者三个月,此外还有免坐监的。[参看林瑞翰《清代之大学及书院制度》(载《中国历代大学史》)]至于府州县学的制度,也大致与明代相同。

书院为私人讲学之所,宋元以来,日益兴盛。明初稍衰,至中叶,因国学之制渐坏,一般士大夫(如王阳明、湛若水等)又提倡讲学,书院乃再度发达。其上者讲求心性之学,下者究习制义,为科举的附庸。神宗初年,张居正当国,厌恶讲学,因而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居正死后,其风又盛。熹宗时,魏忠贤秉权,政治极其腐败,于是书院除讲学之外,更为士大夫讽议时政之所,以无锡东林书院为最著。既而忠贤尽毁国内书院,书院遂由盛而衰。清初,恐书院讲学,培养民族意识,因而不许建立书院。其后复提倡官办书院,以便控制,于是书院又盛。凡官立书院,均由政府发给帑银,置产收租,以充师生膏火之费。另有半官立的书院,由地方政府集资或富绅捐款建立,地方政府并酌拨公款资助。此外尚有纯由私人出资创协的,但为数甚少。书院的主持人,明清皆称山长,地位为时所重,因此任山长者,多当时名儒。清初的书院,仍以讲求理学与制义为主。中叶以后,书院多崇尚经史词章。嘉庆时,阮元建诂经精舍于杭州,延王昶、孙星衍等主讲,以博考经史为课业,兼及天文、地理、算法;姚鼐主讲南京钟山书院,提倡古文,均开一时的风气。[参看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页七七至一七五]

清室自英法联军之役后,为应合时代需要,于同治初建同文馆于北京,专授外国语文。其后西式学校,渐次成立,至光绪末,始制定有系统的新式学校制度。这些新式学校,在清末并未发挥多大功效,但与民国时代的学校教育,则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留待别章一并叙述。


(一)常科与诏举第二十八章 明清的宗教与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