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二十八章 明清的宗教与学术 >
- 二、儒学与史地
(三)史地
史学极盛于宋代,至元明,其学渐衰,但亦不能说毫无成绩。正史中的宋辽金三史,都成于元代。三史自元世祖时即开始修撰,其后又经历朝的经营,至顺帝,再命脱脱等重修,始成定本。三史中惟《金史》尚能叙事详明,具有条理。《宋史》则编次不善,伤于繁冗,错误不可胜数。《辽史》又病在简略,芜陋不堪。明初,命宋濂、王袆等修《元史》,以《元十三朝实录》为根据,其列传及诸志,也大都有元人的成书,以资采择。《元史》于洪武二年(1369)二月开局,八月成书。又因顺帝无实录,元末的事迹也甚缺少,乃于次年二月重开史局,加以补辑,至六月书成。由于成书过速,疏漏错误之处,自然无法避免。例如书中对蒙古人在西亚及欧洲事迹的记载,过于简略;列传的次序,也稍嫌紊乱。其他著名的史学著作,则有薛应旂的《宋元通鉴》,陈邦瞻的《宋史记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但体裁因袭前代,并无创例。此外明代文士,颇能留心于本朝史实加以纪录,这类著作,其中不乏有价值的史料。
清人治史,重在考订训释,至于史事的记录,其成绩不及宋明。清初的史学,开拓于黄宗羲,其后万斯同、全祖望加以光大,至章学诚而集大成,蔚为著名的浙东史派。宗羲著《明儒学案》六十二卷,为学术史的名著。斯同,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字季野,宗羲弟子。他自幼便有志于明史的撰述,康熙时,开明史馆,他曾以布衣参与修撰明史的工作,在北京十余年,所著《明史稿》五百卷,甚为识者所称许。他治史以求史实的正确为首务,力避空洞的议论和轻率的臆测,所以他的工作,大部为史料的搜集和鉴别。这种着重实证的治史方法,对清代史学界发生很大的影响。斯同死,其稿为王鸿绪所得,鸿绪冒为己作,妄加窜易,以致面目全非。乾隆初,张廷玉奉诏刊定《明史》,以王鸿绪史稿为底本,加以增损,实则其稿大半出于斯同之手。而当时的史臣,有所顾虑,每多更换原文,以媚时君,因此乾隆时所修的《明史》,不如斯同史稿的信实。祖望亦鄞州人,字绍衣,他继黄宗羲未竟之志,续成《宋元学案》一百卷,叙述宋元学术的渊源派别,极为详实。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才识尤高,所著《文史通义》一书,言史学方法及理论见解超特,发前人之所未发。他并提倡撰修方志,对方志的取材及编纂之法,也多有论列,其义例甚为后人所取法,渐至方志成为专学。
清初,私人修史之风甚盛,但因庄廷鑨、戴名世两次史案,均兴大狱,清人撰集近代史实的风气以是遽衰。史家如全祖望,虽于其文集中记载明末名贤遗事,但亦不敢刊刻。乾嘉时代的史家,以钱大昕、王鸣盛、赵翼为最著。钱有《廿二史考异》,王有《十七史商榷》,赵有《廿二史劄记》,均为一代名著,但都不出考订训释的范围。嘉庆以后,清室文纲渐疏,于是研究明史之风又盛,重要著作有陈鹤的《明纪》,夏燮的《明通监》等。对于南明史的撰写,也于此时开始,如温睿临的《南疆逸史》,徐鼒的《小腆纪年》,钱绮的《南明书》,都专记南明史实。到清末,学者更群趋于明清之际及太平天国历史的研究,以发泄其排满思想。这种风气,直传到民国。[参看李宗侗《中国史学史》,页一三七至一五〇]
至于清代官修的本朝历史,主要有《实录》及《国史》。实录自太祖至穆宗,均成于清代;德宗一朝,则于民国修成。《国史》分本纪、传、志、表四大目,其下又分若干细目,体制甚详。光绪时,王先谦私据《实录》,删节而成《十朝东华录》(自太祖至穆宗)。宣统时,朱寿彭根据邸抄及报章,续成《光绪东华录》。此外又有“方略”一类,专记历朝用兵事迹。道光以后,与西洋各国交涉频繁,亦有专书记载其事,是为“三朝(道光、咸丰、同治)筹办夷务始末”。
地圆之说和经纬线的地图绘制法,均于元代输入中国。但当时国人了解而同意的,可谓绝少,因此并未发生任何影响。元代地图,以朱思本的《舆地图》最为著名,其图布置精到,于前代地图的错误,多有改正。明世宗时,罗洪先因朱图改制为《广舆图》,其图传播始渐广,而为后人所取法。到明神宗时,利玛窦来华,屡次绘制世界地图,国人对世界地理的新知识始有较多的吸收,诸如经纬度的测量,地名的译定,五大洲的观念,地圆说及五带(二温、二寒、一热)的划分,均由其正式介绍给国人。当时虽受一般士大夫的欢迎,但能接受这种学识的人仍然甚少,因此利玛窦死后不久,国人即不再重视这种制图法。其后清圣祖末,也曾命教士以西法测绘地图,但其图由清室秘藏,且国人科学知识水准过低,因此仍不能普及。直到清末,西学大量输入,西式绘图法才渐为国人所普遍了解。[参看王庸《中国地理学史》,页八五至一二六]
方志的著作,明清两代均甚繁富,至于不可胜记。此外清代史家,多喜兼治与史学有关的地理学。清初,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论述各地的山川险隘、攻守形势,极为详尽;并根据史实,推论若干战役得失成败的原因。其组织和方法,可为地理学研究的楷模。又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胡渭的《禹贡锥指》、赵一清的《水经注释》等,都是这方面的名著。道咸以后,学者多致力于边疆地理的研究,重要著作有徐松、何秋涛的《新疆识略》、张穆的《蒙古游牧记》等。此外若干学者,进而研究世界地理,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海识略》,虽然成就不伟,但其志趣及识见,则甚可佩。清末,杨守敬综合诸史地理志,绘成《历代地图》,详记疆域的变迁,可谓集沿革地理学的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