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二十八章 明清的宗教与学术 >
- 三、文学与艺术
(二)散曲与戏曲
元明的古文与诗词,虽不逮唐宋远甚,但曲的方面,则光焰万丈,构成元明文学史上的主流。曲是用俚俗言语,依照乐谱编撰而成的,可以清唱或扮演,其佳作具有崇高的文学价值。曲分散曲与戏曲两大类,前者无论记事言情,均不须科(动作)白(道白)以为联贯,适于清唱;后者大都加入科白,记事必有首尾,适于扮演。曲于南宋时最先起于北方,到元朝统一后,才遍及江南。
散曲又有小令与套数之分。小令又称小曲,每首只用一曲牌,与词的小令相似,写景言情,饶有情致。套数又称套曲或大令,是用同一宫调内的多种曲牌,合叙一事,全套首尾一韵,其长短因情节的繁简而定。元代的散曲作家,以马致远、张可久最为杰出。致远,大都(今北京市)人,约生于南宋末年。其散曲的作品,现存小令百余首,套数十余首,风格豪放,兼具清逸,颇似词中的苏轼。可久,庆元(今浙江庆元县)人,其时代较马致远稍后,现存作品七百余首,以清丽蕴藉见长。明代散曲,仍极一时之盛,大致可分三派:一派为冯惟敏、王九思等,格调承马致远。一派为王磬、金銮等,作风师张可久。一派为梁辰鱼、沈璟等,以文雅工丽是尚,与元曲的苍凉飒爽大有不同,可谓自创新格。清代的散曲作家,为数甚多,但其成就则无法与元明并论。[参看冯沅君《中国文学史》,页一八九至二〇八]
戏曲是以科白与曲文组织而成,分为杂剧和传奇两种。杂剧的歌曲部分,是以散曲中的套曲组成的,曲一套为一折,每剧折数不多,每折大都由主角一人独唱,配角则只能对白。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又称北曲。传奇折数较多,歌唱不限主角一人,最初流行于南方,故又称南曲。杂剧的出现,最早约在金末,地域则不出大都附近。元灭金后,杂剧始盛,名家辈出,尤以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四家为最著。关,大都人,为元剧的开山者,生平事迹无法详知,有的说他曾为“太医院尹”,有的称他为“解元”。他秉性风流自赏,肆意于声色耳目之娱。他的作品约六十种,今仅存十七种,所写皆曲尽人情,明畅如话。其杰作《窦娥冤》,故事哀切感人,人物个性生动,并对官场的黑暗作大胆的揭发。此外如《救风尘》等,描写亦极深刻。王,大都人,约与关汉卿同时,生平事迹不可考,可能出任官职,后退休家居。他的《西厢记》,风格雅艳婉媚,词藻清丽缠绵,后世推为北曲第一。白作有《梧桐雨》,马作有《汉宫秋》,均情词凄切,为著名的悲剧。元统一后的著名作家,有郑光祖、乔吉等,但他们的作品,均不足超越前人。元末,杂剧渐衰,仅秦简夫、萧德祥两家,尚具典型。
明初的杂剧作者,大都由元入明,风格与元末无异。作品多取材于神仙释道,甚少佳制。至朱权(明太祖子)及其侄有燉出,杂剧始有大家。中叶以后,杂剧发生剧烈的变化。元代杂剧,内容通俗,但规律甚为严整;至此一变而为文人专有的文艺作品,对规律亦不甚遵守。正德、嘉靖间,徐渭、康海、王九思等人的作品,均卓荦不凡。嘉靖以后,传奇日盛,杂剧乃渐趋消沉。
传奇为长篇巨制,只分出而不限折数,角色无论主配,均有其科白唱。传奇初起于元朝中叶,发展至清代,约有四百年的历史。自元中叶至明惠帝的一百年间,传奇渐兴,名家有施惠、高明、徐畛、朱权等,多尚质朴。自明成祖至光宗约二百年,为极盛时期,作风渐趋典丽。前半期作家的代表有邵璨堪等,后半期则有梁辰鱼、王世贞、汤显祖、沈璟等。自明熹宗至清圣祖的一百年间,传奇行将没落,但明末的冯梦龙、范文若、阮大铖、吴伟业和清初的李渔、洪昇、孔尚任等名家,仍为曲坛放出异彩。
传奇的腔调,以昆腔(昆指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为主,故又称昆曲。清入关以后,昆曲渐衰,而“乱弹”兴起。乱弹包括多种腔调,如京腔(北京)、秦腔(陕西)、弋阳腔(江西)、梆子腔(河南,又称南梆子)、高腔(河北)、二黄腔(起于湖北黄陂、黄冈)、甘肃腔(即西皮调)及皮黄(即西皮调、二黄腔相合而成)等,其中皮黄因能容纳各种腔调,成为乱弹的主流。咸同以来,皮黄逐渐取代昆曲的地位,清末风行一时的“京戏”(今称平剧),其乐曲即以皮黄为主。[参看李曰刚《国学概要》,页一四九至一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