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的生平

字数:1721

春秋时代最伟大的儒者是孔丘,他的远祖是宋湣公的太子弗父何,大致与周厉王同时,曾让国君之位予其弟宋厉公。弗父何曾孙正考父,于东周初年三受宋上卿之命,地位愈高而处事愈谨。考父子孔父嘉,仕宋殇公(前719~前710)为大司马,被太宰华父督所害,孔氏从此中落。至孔父嘉曾孙孔防叔,畏华氏之逼,乃迁居于鲁,世为鲁人。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孔纥。纥字叔梁,故又称叔梁纥,他是鲁大夫臧孙纥部下的武士,饶有勇力,曾屡立战功。纥初娶施氏女,生了九个女儿;娶妾,生子孟皮,病足,为废人;晚年娶颜氏季女征在,生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于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于鲁国的鄹邑(今山东曲阜市)。他幼年丧父,母亲也死得早,家境非常贫苦。他曾先后做过贵族的仓吏田吏,管理会计畜牧之事,都很称职,因此习得不少“鄙事”。此外借着与贵族接触的机会,也学得不少贵族的学识技艺,像诗、礼、射、御等。由于他的好学不倦,在他三十岁左右,便以礼学名动公卿。当他在学术方面有所树立后,便以传授知识为生,至于他的这种生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则已不可确知。

鲁大夫孟僖子,对孔子甚为赏识。前518年,僖子死。临死嘱咐他的家臣,要他的两个儿子向孔子学礼,便是后来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这时孔子已三十四岁。次年,鲁昭公为三桓所逐而奔齐,孔子也于是年赴齐,做齐巨室高照子的家臣。他在齐国一住七八年,齐景公对他虽甚优礼,却不用他。前510年,昭公死于齐。次年,鲁定公即位,孔子也于这时回到鲁国。

夹谷会齐,选自《孔子圣迹图》。

前505年,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发动政变,囚季孙大夫桓子,桓子立誓屈服,才获释放。阳虎进而挟持鲁君,独专鲁政者达三年之久。阳虎在主政期间,想借重孔子,但他不应。其后阳虎为孟孙、叔孙所逐,逃亡齐国,三桓复握政权。这时孟懿子已是孟孙氏的大夫,孔子的另一弟子子路也继阳虎做季孙氏家臣,孔子便因这两个弟子的支持,踏上鲁国的政治舞台。

前501年,孔子受鲁定公之命为中都宰,这时他已五十一岁。此后又连续升迁为司空、司寇等职,他做司寇大约有三年(前500~前498),政绩斐然。前500年,他并曾辅佐定公,与齐景公会盟于齐国的边地夹谷。齐欲以莱兵威胁定公,但孔子早有戒备,齐不得逞,因此鲁国在订约时才没有吃亏。

前498年,子路为效忠季氏,发起“堕三都”运动。三都是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郈邑和孟孙氏的郕邑。费邑一向是季氏家臣的叛乱根据地,当时阳虎党羽公山不狃盘据在那里,是季氏心腹之患。郈邑则曾于前500年被叔孙氏的马正侯犯盘据为乱。孟孙氏的郕邑,并未曾发生过这类叛乱,它之在被堕之列,当是季氏想借此削弱孟氏的力量。孔子赞助子路的建议,乃由鲁定公出面主持。结果郕邑被放过,郈、费均被堕毁。堕费时,孔子受季氏倚任,以司寇代理鲁相。但堕费后,季氏的大患已除,不复优礼孔子,因此孔子仅代相三个月便辞职。

前497年,孔子离鲁赴卫,因鲁与卫接境,而卫又多君子,所以孔子去鲁后立即赴卫。这时卫都帝丘,它的国君灵公正迷恋夫人南子,无心国政。孔子初至,未能获见,因此他居卫十个月便离开。在他赴陈(前496)的途中,经过匡(卫地,今河南长垣县西南),为匡人所拘留。因为匡人误认他是曾经为暴于匡的阳虎。孔子脱险后,再度至卫。前495年,始见灵公,决意出仕,但灵公徒慕孔子的声名,虽甚礼遇,并不委以政事。这时南子弄权,太子出奔,卫国政治已相当紊乱,而灵公却想以兵伐晋,扬武域外。前493年,他向孔子咨询军旅阵法,孔子以其不重礼而好武,因而拒答,并立即去卫。次年,孔子至曹,不久离曹赴宋,过宋时几乎为宋司马桓魋所杀。其后孔子至陈,遂仕于陈。前498年,因吴伐陈,孔子乃去陈。在陈蔡边境,因粮食断绝,几乎变成饿殍。同年,他自蔡(时已属楚)至叶(楚地),又自叶返陈,自陈至卫。次年,孔子再仕于卫。这时卫早已换了新主,正是卫出公在位的第五年。孔子在卫,一直住到前484年,才为季康子迎接回鲁。他在外凡十四年,经历数国,备尝艰困和危险,还经常遭遇若干隐者的讽讥,却没得到一位明君的信任,使他得以施展抱负。这时孔子已是六十八岁的皤然老翁,鲁国也久已更换了国君,其时正值鲁哀公在位的第十一年。[孔子周游列国之年代,系根据钱穆《孔子传》(载《综合月刊》六八至七〇期)]

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国王,选自清焦秉贞绘《孔子圣迹图》,(美)圣路易斯美术馆藏。

孔子回国后,鲁哀公和季康子对他均甚优礼,但仍不让他参与实际政治,只是以国老的地位备咨询而已。在他回国后直到他去世的五六年间,似乎大部分时间用在古籍的整理上,他曾将《诗》三百篇的旧曲调加以修订,此外,现存的《春秋》,据说也是在这段时间内经他编纂而成的。他死于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的时代,中原局面因向戌的弭兵之盟而暂安,但南方的吴越却正作激烈的角逐,各国的氏室也日益强大专横。到他死时,齐国的田氏和晋国的韩、赵、魏三氏已奠立篡夺瓜分公室的基础。他死后不久而越灭吴,把历史引入一个新的时代。


二、孔子与儒家(二)孔子的人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