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 >
- 二、孔子与儒家
(五)战国时代的儒家
春秋末年,儒仍然是一种职业阶级而不是学派,而且当时也没有其他独树一帜的学派。到战国,墨家与法家兴起,开始与儒家抗衡,儒家才自成一学派。但墨法两家都与儒家有着渊源关系,墨家的创始者墨翟,最初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而初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如李克、吴起等,又都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孔子在生前已负盛名,又因其弟子多是名流,经他们的宣扬,孔子身后的声名也就更加提高。战国时,孔子已奠定“圣人”的地位;而在这个时期儒家又有两位代表人物继起,就是孟子和荀子。孔子以后的儒学,因他们的阐发而更形光大。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大致与魏的惠王、襄王,齐的威王、宣王同时,至于他的生卒年代,则说法不一,一说他生于前385年,卒于前303年或前302年。他是孔子孙伋(子思)的再传弟子,一生游历宋、薛、滕、鲁、魏、齐等国,曾仕齐宣王为卿,致禄万钟。但不久去齐,此后即不再出仕,他死时已有八十余岁。
孟子的思想,具见于现存的《孟子》七篇中,这本书可能是孟子的弟子编纂而成的。《孟子》不如孔学的博大精深,但思想则较孔子为激进,这自然是时代使然。他的最大贡献,是有关人格教育的学说,其原理虽大致本于孔子的学说,但更加完密而有系统。现在分别说明孟子的政治和教育的思想理论。
孟子的政治原理,大体承袭孔子,主张所谓“仁政”,也就是把“不忍人之心”扩充到政治精神中去。他以为政治的最高理想,在谋全人类的幸福。因此他对天子的世袭制度,表示怀疑,认为天子必须是德智双全的圣人,不应世袭,而应禅位于后圣。他对贵族阶级的地位及若干特权是承认的,但同时又认为政府存在的惟一理由是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的临民,以爱护人民为条件,并非具有绝对的权威;残虐人民的君主,人民得起而诛之。这是他的“民贵君轻”理论的大要。他有几句有关政治的名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种见解是孟子以前的儒家所没有的。
孟子在政治措施中,最注重“养民”,他曾立有改善民生的具体方案。此外,他坚决反对君主的厚敛和好战,这可反映出孟子时代的世局。
孟子政治思想中的“仁政”,本于“仁心”,对此他有一套有系统的理论,即所谓“性善说”。他认为人性本善,因为人性隐藏着四种与生俱来的特性,那就是仁、义、礼、智的趋势,他称之为“四端”,也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和辞让之心(礼之端)。人之有四端,也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地方,因此应该对这些特性加以发展。以全力发展此四端,便是“尽性”;尽性的修养积之既久,便养成一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凡具有浩然之气的人,便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而“大丈夫”也就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孟子之时,杨朱和墨翟的学说最为盛行,据孟子说,当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而他的责任则是“拒杨墨”。孟子对他们的学说的攻击重点,是墨的“兼爱”和杨的“为我”。墨子的事迹和学说将在后面详述,杨朱的事迹无传,从战国人的称引中,知道他大约是孟子的前辈。他的“为我”和墨子的“兼爱”恰巧相反,兼爱是对世人一视同仁的爱,为我的思想则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在乎求各自的舒适生活,不损己以利人,也不损人以利己。孟子对他们的批评是:“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杨子为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无论孟子对杨墨的批评是否公允,但他对儒学的光大,确有一番功劳。
战国时代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名况,赵国人。他的时代,较孟子稍后。他少年游学于齐,齐湣王时他去齐赴楚,为兰陵令。齐襄王时,又曾返齐国。此外,他并游秦、赵等国,在赵仕为上卿。他奔走列国,自壮而老,并未能行其道。他死后大约二三十年,秦国便统一“天下”。
从现存的《荀子》一书看,荀子的思想严格而有系统,他与孟子同为孔子的崇拜者,同样主张省刑罚、薄赋敛、息战争的王政。他的学说所不同于前儒的,大致有两方面:一是主张性恶,一是把法家思想注入儒学中。
荀子曾说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大意说,人生下来便具有若干恶性,诸如好利嫉妒之心,和耳目声色之欲等,如果顺性发展,则争夺残贼淫乱等恶行便会随之而起;必须加以后天人工的节制和教育(伪是人为之意),才可以使之向善。所以荀子教育学说的重点,全在用外在的功夫来克服人性的弱点。
荀子主张以“礼”来节制人的恶性,使其不能自由发展,但礼的最后目的则是养民,使人民生活改善。虽然他对于礼的涵义或内容,没有明确的说明,但他认为礼必须具有“别”的功能,要使贵贱长幼、贫富轻重先有等差,然后确定每人的权利和义务。权利义务既经确定,可以各安其分,社会自然安宁。至于等级的区别,则全视个人的贤能与否而定。国君是一国之最贤能者,并有其重要任务,因此应当被尊重。
荀子的理论,显然与法家有接近之处,因为礼和法并无十分明确的界限,广义的政治制度,既可称为礼,也可称为法;而且两者同是一种对个人的外来箝制,不容选择和怀疑。因此他的性恶说和礼宪说,配合着当时的世局,渐而演变成战国末年的法家之学。换句话说,法家思想因吸收了荀子的理论,而更加充实完备。他的弟子韩非,便是法家的集大成的人物;佐助秦始皇推行法家政策的李斯,也是他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