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 >
- 五、法家
(一)法家的流派
战国时代法家的发源地有二:一是齐国,一是三晋。而这两个地区的法学思想,其内容是截然不同的。齐国一派法家思想的书,现存的有《管子》、《晏子》,其作者并不是春秋时代的管仲晏婴,而是后人所假托的,但其中当有一部分是管晏的政治思想和施政方针。这派政治思想的重心在经济方面,因为齐国在当时列国中是最富庶的,既富之国,自然注重经济政策以利用其富。《管子》书中论理财的地方,几乎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无论在内政、外交、教育任何一方面,都以经济为着眼点。它认为人君当以政令的督禁,谋求人民的根本利益,办法则是以重农政策为中心,辅以节用、输财、济困诸端。人民必须享有充裕的衣食,但私人的财产不能积聚过多,以致贫富悬殊而发生危机,因此它主张将工商大利收归国有。人民的道德也须以经济做基础,它最为后世所传诵的两句话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晏子的主要的论点,在于杜绝大国的淫侈,如何使其富而不侈,庶而不淫。其中除了贬抑孔子的地方,大体与儒家学说并无相违背之处。
三晋的法家思想,着重在政治方面,即如何巩固政府的地位,加强君主的权力等。晋在春秋初年,便有实行军国主义的趋势,到三家分晋后,魏国更首先变法,成为战国时代第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因此三晋的法家最多,秦国的富强,几乎全仗三晋法家之力。晋在春秋时,和秦国历代联姻,同时两国邻近,也许风俗有若干相同之处。到战国,三晋习染中土的奢侈,渐渐衰弱,而秦国反以新兴之国,利用三晋的法家,致国家于富强。
三晋法家,又可分为三派:一派重“术”,即以权谋操纵臣下,暗别忠奸,加以莫测的赏罚,使臣下悚惧,不敢为非。这一派可以与商鞅同时的韩相申不害为代表,他本是郑的“贱臣”,韩昭侯(前358~前333)用之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者十九年。他著有《申子》二篇,久已亡佚,他的治术仅见于《韩非子》的间接叙述。一派重“法”,主张厘定法条,以严刑重赏为手段,促其彻底实行。战国初期的李克和中期的商鞅,都是这派的代表人物。李克曾相魏文侯,商鞅曾相秦孝公,使魏秦蔚为霸国。李克著有《李子》三十二篇,今已不传。商鞅有《商君书》二十四篇传世,但不是他本人的手笔。另一派重“势”,特别强调势位于君主之重要,认为君主只要掌握政府的权威,即可号令人民,莫敢不从。这派代表人物是赵人慎到,他与孟子同时,曾著《十二论》,但失传已久,今本《慎子》,则是伪书。集三派大成的人物是战国末年的韩非,他的学说,以势为体,以法术为用,更吸收道家的“无为”,构成法家思想最完备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