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政府的组织

字数:1271

秦国中央政府最高级的官员有三,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掌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并兼掌监察任务;太尉则掌全国军事。丞相居首,御史大夫和太尉只是丞相的辅佐。但实际上政权集中于皇帝,丞相只是受皇帝的委托处理万机,他的任免,都操在皇帝之手。这三个官职,各有其绵长的历史渊源,它们都是从封建时代政府的官职演变而来。

丞相起源于封建时代的相,相是诸侯朝聘宴享时辅导行礼的官。封建时代国际间的来往,最重礼节,其周到与否,常关系两国邦交的善恶,因此相在当时是一非常重要的职位,必以熟悉礼仪擅长辞令的人担任。相因职掌重要,受国君亲任,有时难免与闻国家的政事,于是渐由相礼的官,变为总理国政的官。这种变迁大致始于春秋时代,例如管仲、晏婴都以相的资格掌理国政,孔子也曾代理过鲁相。但相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并不算高,管仲相齐桓公,官品仅是下卿;孔子则只是下大夫。到战国,贵族的势力没落,国君引近臣以抵制公卿,于是相的地位渐次提高,成为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丞相这一官名,也并非秦国所独创,魏、赵、燕等国,都有丞相之官。秦国丞相始置于武王二年(前309),并分左右。昭襄王三十二年(前275)曾以魏冉为相国,名义较丞相更为尊崇。其后秦王政时,吕不韦也曾受过这种殊荣。至二世二年(前208)李斯被杀后,赵高以宦官拜为丞相,称“中丞相”。丞相有选用百官、执行赏罚和国家最高决策之权,大体说来,丞相的建议或请求,皇帝没有不听从的。丞相的重要僚属则有侍中、尚书、舍人等。

太尉起源于战国时的尉,是封建制度破坏后继贵族而掌兵事的官,他们最初只是君主的侍卫,其后渐变为国家的军官。尉的地位最高者称国尉,掌全国的武事,白起便曾于昭襄王时充任此职,此外赵国也有国尉。太尉一词,可能始于始皇统一之后。他的职掌,是主持全国的兵事。地位和待遇,与丞相同,两者同是金印紫绶,但权力仍不及丞相。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因为他是御史(即侍御史)的领袖,所以称大夫。御史原是君主近臣,本司记事之职,战国时益为君主所亲信,用以监察百官,为人主耳目,渐至变成纠弹官邪的风宪之官。秦设大夫以领袖诸御史,始皇称帝以前,就已有这个名目。到秦并天下,乃成为中央政府最高级的官员之一。御史大夫的地位,次于丞相,银印青绶。他的职掌是佐助丞相,监察百官。御史大夫的重要僚属有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及侍御史十五人。御史丞掌府中对内事务,中丞则专管监察事宜。此外又有符节令、领符玺郎若干名,司保管皇帝印信等物之职。

其次的高级官员是“卿”,重要的有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内史、治粟内史、典客、宗正、太仆、少府、将作少府等。其职掌及属官如下:

(一)奉常,掌宗庙礼仪。属官有丞、太史令、太祝令、太乐令、太卜令、候星气、博士、占梦博士等。

(二)郎中令,掌宫殿门户,并统领在殿中侍卫的诸郎官。属官有丞、大夫、郎、谒者、仆射等。

(三)卫尉,掌宫门屯卫兵。属官有丞、卫令、公车司马令等。卫兵称“材士”,二世时,材士达十五万人。

(四)廷尉,掌刑法。属官有廷尉正及廷尉监等。

(五)内史,掌治京师。属官有廪牺令等。

(六)治粟内史,掌谷货财。属官有两丞及太仓令等。

(七)典客,掌归义蛮夷。属官有典客丞等。

(八)宗正,掌宗室事务。属官有宗正丞等。

(九)太仆,掌皇室舆马。属官有丞及中车府令等。

(十)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奉皇室。属官有丞、御府令、尚方令、尚书令、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太官令、宦者令、中书谒者令、乐府令、导官令、都水长丞、平准令等。

(十一)将作少府,掌宫室之兴建。属官有两丞及左右中候等。

此外尚有中尉,掌巡游京师,禁备盗贼;詹事,掌皇后及太子家事;将行,皇后之卿,由宦官充任;主爵中尉,掌列侯事务等。


二、政府与军队(二)地方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