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六章 汉帝国的盛世 >
- 二、文景之治
(三)晁错的削地政策
晁错是继贾谊而起的政治改革论者,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人,少时习申商刑名,并曾习《尚书》于伏生,可以说杂儒法之学,这一点颇与贾谊相似。但他为人峭直深刻,与贾谊的才情扬溢大有不同。文帝时,他曾任太子家令,为太子启所亲信。文帝十一年(前169),他上书论列匈奴与中国战术的长短,甚受嘉赏。他并建议徙民实边,以御匈奴。次年,又建议以爵位奖励人民,输粟于边塞,以充边卒之用,均为文帝所采纳。
文帝于后七年(前157)死,太子启继位,是为景帝。他以晁错为左内史,时常私下与之商决国政,言无不听。当时政治上最大难题,仍是诸侯王国的控驭问题,在这方面,晁错建议景帝,采取硬性的削地政策,也就是随时找机会和借口来削除诸王国的支郡。他也曾料到会激起事变,但他认为诸国迟早要反,削地迫使它们仓猝发难,战争反易解决,要等它们一切准备妥善,局面便难收拾。文帝时,吴王濞以吴太子事件,称病不朝,他即曾建议削吴地以示惩罚,文帝不听,吴因此日益强横;至此,他再度提出这个办法。当时朝臣中,大都不敢持异议,惟有外戚窦婴(景帝母窦太后侄)反对;窦的门客袁盎,也与晁错有怨。窦袁二人均曾做过吴国丞相,袁盎且曾受过吴王濞的财物;至于二人是否暗中与诸侯勾结,则不得而知。
景帝支持晁错的政策,这政策的实行,始于景帝三年(前154),这时错已升任御史大夫,他当然是这政策的主持者。这一年,汉以不同的罪名,削掉了楚的东海郡,赵的常山郡和胶西的六县;既而又下令削吴的会稽、豫章二郡,吴王濞乃起兵反于广陵(今江苏江都市)。他事先并与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相约,至此六国也起兵响应,一致以讨诛晁错为号召。此外,齐王将闾先与吴通谋而后反悔;济北王志、淮南王安为中央官吏所劫持,无法行动。也有一部分国家忠于汉室,如庐江、衡山等国,都坚守无二;尤其是梁,成了这次战乱的中流砥柱。
汉平七国之乱示意图。景帝三年(前154)正月,吴自广陵西北向渡淮河,楚军自彭城南下,两军会合后,西进攻梁,破梁于林壁,追击至睢阳,围攻不能下。朝廷以周亚夫自长安出击吴楚联军,因吴王在崤山、渑池之间有众多细作,周亚夫遂绕道出武关,经南阳北上洛阳,进占荥阳及敖仓。因吴兵精,周亚夫委梁于不顾,自东进至昌邑,坚垒固守,只派轻军南出淮泗口,然后向西迂回至吴楚联军背后,绝其粮道。吴楚联军攻梁受到相当消耗后,周亚夫将主力向南推进至下邑。吴楚久攻梁不克,遂转兵东向,进攻下邑,寻汉军主力决战,不果,引兵南走,周亚夫追击,大破楚军,楚王败死,吴王被东瓯诱杀。吴楚攻梁时,胶东等五路诸王亦举兵西进,齐王临时背约,其他四王转攻临淄,不能下。朝廷从容派栾布率军东进,至齐,四王全被击败。郦寄攻赵,进围邯郸,七月不克,栾布破齐后,返军西向,与郦寄会合,下邯郸,赵破,七国之乱平息。
吴王濞起兵后,北上渡淮水,与楚兵会合,西向攻梁。梁军迎战大败,退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南)。汉廷则以周亚夫(勃子)为太尉,率兵击吴、楚;以郦寄、栾布分击赵、齐;并以窦婴为大将军,屯守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东)。但吴楚兵盛,景帝显然有些惊慌,袁盎便乘机献计,诛晁错以求诸侯罢兵。景帝从之,杀错后,并派袁盎出使于吴,以谋停战。吴王濞的谋反,已有多年,自然不会因此罢兵,谋和绝望后,景帝乃决心讨伐。
吴王濞继续攻梁,梁王武坚守睢阳,吴楚兵二十万人大部被吸引在睢阳外围,不敢西进。周亚夫到洛阳后,并不救梁,而引兵走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以为犄角;一面派轻骑绝吴楚粮道。吴楚攻梁不下,又不敢西进,因而转攻亚夫军,汉军坚壁不战,吴楚军以粮绝,自行退师。汉兵追击大破之,楚王戊自杀,吴王濞弃军南逃至东瓯,为东瓯人所杀。其余各国,也次第平服。总计这场战乱,前后不过三个月,即告平定。
战后,汉廷乘机收回诸国一部分土地,并对诸国的内部大加整顿,规定诸侯王不得亲理国政,王国的重要官吏由中央任命。王国的官员,也裁撤不少,例如王国丞相改称相,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官均予废除;未撤销的机关,在员额上也大打折扣;自此王国在行政上几等于中央直辖的郡县。另一方面景帝继续采用贾谊的分化政策,例如中六年(前144)梁王武死,汉即分其国为五,以王其五子。总之,七国乱后,诸侯王已不再是政治上的严重问题。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179~前157),景帝在位十六年(前156~前141);这四十年,仍是汉帝国储备实力的时代。对外与匈奴仍维持着和亲,内部除了一场为时甚暂的叛乱外,也大体是安定的。政治日有改进,诸侯王国的问题,总算在这段时间内解决了。到武帝即位,汉帝国的内部已没有问题,因而能专意对外。武帝凭藉着数十年培养的国力,开疆拓土,建立震古烁今的伟业。从这些地方看,文景时期,可以算得上是“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