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域霸权的争夺

字数:1352

元狩二年(前121),汉伐匈奴,取河西地,掌握了通西域的要道。四年(前119),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乌孙以断匈奴右臂。此行他率领副使和将士三百余人,并携带大批的牛羊金币。当时匈奴在西域的威风犹在,诸国对汉尚没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张骞仍未能达到目的,于元鼎二年(前115)返国,但乌孙也派遣使者随他来汉答谢。张骞并曾派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诸国也多派使臣随行来汉。此后武帝经营西域的兴趣益浓,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节团,少者五六起,多者至十余起,每起由百余人至数百人。元封元年(前110),汉以公主嫁乌孙王,与之结为兄弟,但继而乌孙王又纳匈奴之女。这可看出当时的西域国家,是依违于两大之间的。

西汉鎏金大宛马,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陕西兴平茂陵博物馆藏。此鎏金马气势轩昂,造型俊秀雄健,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从大宛传入的优良马种。

其后武帝曾两度用兵于西域,汉在西域才占优势。第一次用兵在元封三年(前108)。因楼兰、车师二国,为汉通西域必经之地,汉使来往频繁,两国不胜其扰,乃攻杀汉使,并为匈奴耳目。武帝派赵破奴伐之,攻破二国,从此汉使西行,得以无阻。其后至太初元年(前104),又以李广利伐大宛。大宛产良马,不肯奉献,并杀汉使者,故汉以武力解决。此役苦战三年,前后出动二十万人,才征服大宛,获良马千匹。从战果看来,虽然得不偿失,但汉的声威,因而西逾葱岭,震撼了整个西域,诸国纷纷派遣子弟入朝。汉并派兵数百,屯田于渠犁国,以供给汉使者,至此匈奴渐感到西顾之忧。

但匈奴对西域仍不放手,它继续怂恿楼兰拒汉,以遮绝汉通西域之道。楼兰也因不耐汉使及其吏卒的需索侵夺,屡次遮杀汉使。昭帝时,汉使傅介子诱杀楼兰王安,改立安弟尉屠耆为王,更其国名为鄯善;并遣司马率吏士四十人,屯田于其国中的伊循城以保护之,自此鄯善乃一心事汉。

宣帝时,匈奴与汉对西域的争夺益趋激烈。匈奴愤恨西域国家的向汉,因而时常出兵攻打西域。本始二年(前72),匈奴击乌孙,汉曾出兵十六万援之,已于前面说过。双方争夺的另一目标是车师,车师土地肥美,夙附于匈奴。地节三年(前67),汉以郑吉、司马憙率免刑罪人屯田渠犁。同年,郑等发西域城郭诸国兵万余人及屯田士千五百人,击破车师,车师请降。郑等返渠犁后,车师王怕匈奴来攻,出奔乌孙。匈奴更立一王,并收车师一部国民东徙。郑吉派吏卒三百人,屯田于车师故地,匈奴怕汉兵为害,屡次派兵攻击。元康二年(前64),郑吉率渠犁田卒七千人援救车师的汉兵,为匈奴所围。宣帝从丞相魏相之议,放弃车师,遣兵把郑吉及其部众迎回渠犁,并立寄居焉耆的车师太子为王,尽徙其国民于渠犁,车师故地乃为匈奴所得。此外,莎车曾于元康元年(前65)反汉,为汉使冯奉世发诸国兵讨平。

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先贤掸与握衍朐鞮单于有隙,率众数万归汉,至渠犁与郑吉洽商,吉发诸国兵五万人迎先贤掸至京师。先贤掸本是匈奴管领西域的首长,他既降汉,诸国莫不风从,匈奴不得不撤销僮仆都尉,汉乃取得西域的霸权。同年,汉置西域都护,以郑吉为都护,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都护是汉廷派往西域的最高长官,其下有副校尉、丞、司马、候等官吏佐之。都护的职责主要是监护诸属国,不许它们交结匈奴,并维持它们之间的秩序。一旦有外侮或叛乱发生,都护可以征发诸属国兵以应变,所以都护可以说是诸属国军事外交实权的掌握者。但这里所说的诸属国,主要是指今天山南路的南北道诸国,至于其他距离较远的国家如乌孙、康居、月氏等,都护对它们只能遥相监视,防其蠢动而已。诸属国对汉的义务不外是纳质子,贡方物,有事时助兵马,平时迎送汉使者并助以牛羊刍茭等。遇有诸属国国王死亡或被废,皆由汉廷册立新王;国王所属官吏,也多由汉加授官号,以示宠异。

元帝时,又设戊己二校尉,分别屯田于车师的北部及南部。汉在西域势力,乃益趋稳固。


(一)西汉的初通西域(三)东汉西域的通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