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朝的产生

字数:959

秦与汉初的丞相,虽掌握全国的大政,但丞相由皇帝委任,必须向皇帝负责,因此事实上皇帝是行政最高领袖。论理皇帝须经常视事,裁决国家的大计,但皇帝因不向任何人负责,所以他视事的范围和程度,全由他本人的意志或兴趣来决定。所以秦始皇可以事必躬亲,二世也可以一切不管。丞相的权力就因此轻重不一,遇到政治兴趣浓厚的皇帝,丞相除听命办事外,便没有多大权力;相反的,如果皇帝对政治不感兴趣,一切托付丞相,丞相便成为全国的主宰。大体说来,汉初的几位皇帝,因受无为政治原则的影响,对政治都不十分积极,虽也听事,却颇能持其大端,因此丞相权重。到武帝时,因为他本人想大有作为,亲自过问的事较前倍增,相权也就随之低落。

因为武帝要多管事,他的侍从和随员也增加了一大批,这批人便渐渐夺了丞相之权。而武帝晚年又把听事的地点,从外廷迁移至内廷,更低减了丞相的重要性。汉代的皇宫,可分前后两部,前部为“省中”,即所谓“外廷”,是皇帝与大臣决事之所,后部为“禁中”,亦即所谓“内廷”,是皇帝私人燕居之所。武帝既于内廷决事,丞相因位尊望隆,不便随时召入内廷,因此皇帝与丞相无形中疏远起来;而经常襄助皇帝处理国事的人,乃是一部分特许出入禁中的朝臣,以及经常侍从皇帝左右的士人和宦官,如侍中、尚书、散骑、中常侍、给事中等。这批人便形成了所谓的“内朝”,内朝的领袖便是武帝本人。内朝已决定的事,交给丞相去办,因此丞相渐变为听命于内朝的执行官,失去参与国家最高决策的权力。内朝的尚书原属少府,本是皇帝的一个私人秘书组织,其首长为尚书令,秩不过千石。但因有宣示诏令和阅读章奏的权力,乃渐变为发布命令的机关。武帝以后,尚书的权力益大,成为当政大臣所必兼的职务。

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头衔辅政,又置前、后、左、右将军,成为内朝的最高决策集团,自此内朝从以皇帝为主变成以将军为主。在此以前,大将军本为出征时统帅的最高头衔,向例由外戚充任,如窦婴、卫青均曾出任此职。此外,又有骠骑、车骑等将军,地位不及大将军。最初这类名号,于战事结束后即予取消。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开始以将军开府于京师,位望虽隆,亦不大干涉政事。其后,重臣多加将军之号。到昭帝,大将军成为实际的摄政,丞相则变成大将军的部属;外朝官员,只有加侍中、给事中头衔的,才能参与内朝的决策,这是汉代政制的一大变革。其他名号的将军,如车骑、骠骑、卫将军等,也都从此成为辅政大臣的头衔。霍光以后,这类辅政将军,照例是外戚的禁脔。成帝时,罢辅政将军之号,仅称大司马,也都由外戚充任;只有哀帝时,以幸臣董贤为大司马,是个例外。由于外戚的辅政,造成王莽的篡位,结束了历史上的西汉时代。


(一)汉初的丞相制(三)尚书权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