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八章 汉的制度与学术 >
- 一、中央官制
(三)尚书权力的发展
东汉光武帝因鉴于西汉外戚的僭窃,不设辅政将军;同时为了皇帝更彻底问政起见,把大权集中于内朝的尚书,于是相权更形低落。东汉时,丞相改称司徒,掌考课民政建议制度等事;御史大夫改称司空,掌营建及水利;太尉改为常置,掌全国兵事的考课。总之,东汉的“三公”,已差不多是“坐而论道”,而尚书渐成为实际的最高行政机关。到灵帝时,尚书成为一个独立机关,称“尚书台”或“中台”,但名义上仍属少府。尚书令的地位也较公卿相去甚远,故其人选犹甚轻易。
尚书最高首长的尚书令,秩千石,次为尚书仆射,秩六百石。西汉时,尚书分为四曹,每曹有尚书(六百石)一人主之,成帝时增至五曹。到东汉,又增为六曹,即吏曹(主公卿事)、民曹(主吏民上书事)、南二千石曹及北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事)、南主客曹及北主客曹(主外国夷狄事)。每曹除尚书一人外,尚有侍郎(四百石)六人,主文书起草;令史(二百石)三人,主书写。此外有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地位与侍郎等,但不属六曹;左丞掌台中人事,右丞掌台中总务。
东汉光武、明、章三朝的外戚,均谨良守法,诸帝也不委以国政,因此无专擅之事。到和帝以幼冲即位,窦太后临朝,任其兄窦宪为大将军,重演外戚专政的故事。其后和帝渐长,与宦官郑众合谋,诛灭窦宪。既而和帝封郑众为侯,常与议事,于是宦官的权势,随之兴起。此后的汉廷,变成外戚与宦官的角逐场,直到亡国而后已。
宦官的得权,也要上溯到武帝时。前面已说过,武帝晚年因于后宫决事,以致形成所谓内朝,而尚书因职司出纳王命,渐握实权。尚书首长的尚书令,原由士人充任,但武帝有时以宦官典尚书事,改称为中书谒者令,有时亦称中书令,所以汉代的尚书令与中书令,只是同职而异名。宣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任职中书,典掌机要,权势煊赫,曾于元帝时谮杀大臣萧望之等。成帝时,复以士人任之,称尚书令;于是宦官的权势大衰,而成外戚独盛之局。但假若不是王太后坐镇后,全力支持王氏,而她本人又年寿长久的话,宦官在西汉可能再度抬头。西汉的宦官必须充任中书令,才可握权;东汉的宦官则只作中常侍,便可问政。中常侍一职,也是沿袭秦的旧制,为皇帝侍从亲近之官,多以宦官任之,但有时也以士人参其选。到光武时,乃一律以宦官充任,其时中常侍的员额不过四人。和帝时,宦权渐张,乃增至十人,益受亲任。而尚书已渐变为行政机关,反与皇帝疏远。到桓灵二帝时,中常侍们愚弄皇帝,操纵着整个外朝,他们的贪污不法,直接促成东汉帝国的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