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的建立与扩充

字数:758

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即有官学的设立,其名称散见于古代经典的,有辟雍(周王之学)、泮宫(鲁侯之学)、乡校等;至其内部组织,则已不可详究。所可知者,当时的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官师合一。当时所有的典籍,皆藏于官府,只有掌某种典籍的官,才能熟知某种典籍而以之教人。例如太史掌有关礼的典籍,而礼又是当时最重要的教育科目之一,因此太史便是以官兼师的。二是受教育者只有贵族而无平民。春秋末年,封建制度破坏,私学兴起,从此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其后直到战国,私人讲学的风气愈来愈盛,这是古代教育的一大变局。

秦灭六国完成政治统一后,想进一步达到学术思想的统一,因此焚书坑儒,严禁私学,规定“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当时秦政府并设有博士七十人,专门研究学术,以备顾问,等于又恢复了古代官师合一的教育制度。

汉沿秦制,于诸子百家各立博士,统属于太常,秩比六百石,其数多至数十人。但汉初朝廷所崇信的学术,黄老之外,便是申韩,对于儒家思想并不重视。到文帝时的贾谊,主张以礼乐教化转移风俗,儒家思想才渐渐抬头。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增置五经博士,形成儒家独尊的局面。其后武帝又应公孙弘、董仲舒之请,于元朔五年(前124)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以受经术,期限为一年。弟子员的来源,主要选自民间十八岁以上的子弟,此外各郡县低级官吏品学兼优者,也可充任弟子。毕业后,能通一经以上的可补“文学掌故”,等第高的可充任郎官,但只限于白身受业者。地方官吏出身的,则多派充九卿、列卿或郡太守的属官。这是汉代太学最初的情形。

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时,增设《乐经》,共为六经,每经设博士五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昭帝时已满百人,宣帝末至二百人,元帝时千人,到成帝时竟多至三千人。从太学的急遽扩充,可以看出西汉儒家教育的日益发达,和儒家政治势力的日益膨胀。东汉光武帝也于建武五年(29)设太学于京师。置博士十四人。太学生更不断增加,质帝时,太学生已多至三万人。

中央的太学之外,尚有地方的郡国学,也是武帝时开始明命令遍设的。东汉的郡国学也非常普及,但两汉郡国学所培育的人才,终不如太学为盛。


六、学校与选举(二)选举制度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