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蜀汉的北伐与灭亡

字数:2159

蜀汉后主刘禅自魏黄初四年(223)即位后,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后主为人忠厚平庸,政事无大小都取决于亮。这时荆州已失,亮的兴复汉室的计划已遭到严重的顿挫,但他仍不灰心,一面与吴修好,一面整军经武,待机伐魏。

黄初六年(225),诸葛亮讨平益州南部夷人的叛乱。国内既定,他于太和元年(227)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上表北伐。次年初,他命邓芝、赵云守箕谷(今陕西褒城县西北),自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今甘肃东部一带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都叛魏响应,关中大震。魏明帝以曹真统理关中军事,并派张郃迎战,大败蜀军前锋马谡于街亭(今甘肃秦安县西北),亮不得已退师。亮退兵后,曹真平定三郡。同年十一月,亮得悉曹休为吴所败,魏兵东下,关中空虚,又上表作第二次的北伐。十二月,亮引兵出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陈仓守兵仅千余人,但已有备,蜀军数万,昼夜围攻二十余日,城终不下,蜀军以粮尽而退。

蜀汉第一、二次伐魏双方进军示意图。魏太和二年(228)春,诸葛亮第一次举兵伐魏,以“先取陇右,次取关中,次进图中原”为作战方针,命赵云率疑兵徉出斜谷攻郿,自率主力向西北开进,突袭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应蜀。魏先以曹真扼守褒斜道,闻蜀主力袭祁山后,魏派名将张郃西进助战,张郃越六盘山与陇山之间的山谷后,转向西南,在蜀军侧后重地街亭大破蜀将马谡,占据街亭。蜀军侧翼受敌,陇右势不可得,遂退回汉中。赵云也被曹真击败后返回箕谷,第一次伐魏以失败告终。

魏太和二年(228)冬,诸葛亮趁魏、吴作战,关中空虚,第二次举兵伐魏。十二月,诸葛亮率兵出散关,围攻陈仓,魏守将郝昭力拒,双方相持二十余日,蜀军不能攻克。又闻魏将张郃兼程进援,诸葛亮自料不能得逞,主动南撤,魏将王双出兵追击,被蜀伏兵全歼。

太和三年(229)春,诸葛亮派陈式攻魏武都(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阴平(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自率军至建威(今甘肃成县西北)助势,拔二郡而回。次年,曹真发兵伐蜀。诸葛亮率军至成固(今陕西成固县西北)以待魏军,并派李严赴汉中迎战。魏军因逢大雨,不战而退。五年(231),亮又率兵围祁山。这时曹真辞职,魏以司马懿为统帅,以御蜀师。懿自上邽(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往救祁山,亮分兵攻祁山,自率大军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守险不战。六月,蜀以粮尽退兵。

诸葛亮退师后,休养士卒达两年余,又于魏青龙二年(234)率众十万,自斜谷(今陕西郿县西南)攻魏。四月,蜀军至郿,驻于渭水以南。司马懿引兵在渭南背水为垒,并采坚守策略,闭垒不战。双方相持百余日,蜀军毫无收获。亮因鉴于以往常因粮尽而退,这次至渭南后,便派兵屯田,以为长久之计。但到八月,亮因积劳致疾,病死于军中,年仅五十四,于是蜀军又退。

蜀汉第四、五次伐魏双方进军示意图。魏太和五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从汉中出发,再出祁山,仍以陇右为目标,第四次伐魏,并把前进基地推到武都、阴平。魏军在祁山筑城固守,司马懿率军自长安西援。至祁山时,蜀军主力已北趋上邽,司马懿返军救上邽,与蜀峙于邽东,坚守不予应战。蜀引军再退到祁山,想在移动中相机歼敌。魏军却只是追逼,并不交战。蜀军无机可乘,又因粮草不继,只好向汉中返回。张郃率轻军追击,在木门道遭蜀军伏击,兵败身死。

魏青龙二年(234),诸葛亮采取“休士劝农”、“教兵讲武”等措施,休兵三年,积蓄力量后,率兵十万,出兵斜谷,第五次伐魏。但由于魏司马懿先期到达渭水南岸,只做坚守。蜀军求战不得,便屯兵五丈原,一面寻求战机,一面分兵屯田,以作持久作战的打算。八月,蜀军统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退回汉中。

诸葛亮六次伐魏,后人称之为“六出祁山”,事实上蜀军是三出祁山,二越秦岭,尚有一次在秦岭以南待敌。他的师出无功,主要由于受地形的限制。从蜀地出兵北伐,必须翻过广阔的山区,交通困难,粮食不易携带,因此蜀军常以粮尽而退。同时他指挥作战,过分持重,不肯出奇制胜,以致每次出兵,魏人事先都有准备。魏方的将领曹真、司马懿又都是优秀的军事人才,而魏的坚守战略,也非常正确。此外,他在军事行动方面,也显然与吴人没有很好的配合。但魏人对他是畏惧的,他是司马懿的生平劲敌;他死之后,蜀汉尚有三十年的安定,可以说是他的遗惠。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袆继掌国政,两人都是亮临死向后主推荐的。军事方面,则由姜维任统帅。姜维屡思北伐,但蒋、费二人持重,力主保境安民,不予赞助。因此,自诸葛亮死后,蜀汉未大举北伐者达二十年。直到蒋、费先后死去,姜维才得遂夙志。维自魏嘉平五年(253)开始北伐,攻战连年,功业不立。这时后主信任宦官黄皓,国政渐坏。景元三年(262),姜维自前线还成都,请杀黄皓,后主不允。维惧而返回防地洮阳(今甘肃临潭县西南),要求种麦于洮阳附近的沓中,不敢再回成都,从此与中央发生显著的裂痕。

当时魏元帝曹奂在位,权臣司马昭(懿子)专政,见蜀汉政治日非,决心伐蜀。景元四年(263)八月,魏大举出兵。由钟会任统帅,以邓艾、诸葛绪各率三万人进击姜维,钟会自率十余万人越秦岭直捣汉中。出兵之前,朝臣连邓艾在内,多以为蜀不可伐,唯有钟会认为必克,劝司马昭出兵。昭以其不畏敌,乃付以伐蜀之任。蜀汉的兵力,约共有九万人,姜维统领的约五万,其余四万,分守各地。当时姜维远屯边地,不能统筹全盘战局,因此魏军最初进展甚速。同年九月,钟会攻下汉中,姜维闻讯,引兵南退,扼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北)。十月,钟会攻剑阁不下,加以军食缺乏,准备退兵,但邓艾的迂道奇袭扭转了战局。艾自姜维撤退后,进至阴平,闻阴平有小路可通至剑阁以西百余里的涪(今四川绵阳县),其地离成都三百里。于是他率少数军士自阴平出发,经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通路,进抵涪以北的江油(今四川江油市东),长驱直入。后主派诸葛瞻(亮子,后主婿)率兵拒敌,战死于绵竹(今四川德阳市北),魏军进逼成都,后主乃降。姜维闻诸葛瞻败,自剑阁撤军,还救成都,途中得到后主的命令,也投降钟会,于是蜀汉灭亡。

蜀亡后,姜维犹力图复国,他见钟会怀有野心,因而劝会造反,自愿为其前驱。他的本意是等会反后,再伺机杀会以复国。钟会信之,于咸熙元年(264)陷杀邓艾,反谋益亟,并欲杀诸将以亲信代之。因此将士愤怒,攻杀钟会,姜维也在这次事件中罹难。后主则在这一年被迁往洛阳,受魏封为安乐县公。


三、晋的统一(二)晋的篡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