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袁世凯的窃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字数:1613

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革命的迅猛发展非常恐惧和仇视。武昌起义之后,它们大力支持清廷,破坏革命。在几天之内,英、美、日、德、法等国的十几艘军舰聚集在武汉江面,日夜升火待命,随时准备进行武装干涉。由于形势发展很快,帝国主义者被迫伪装“中立”,实际却暗中支持清廷。它们不仅继续把关税送到北京,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还贷给清廷白银300多万两,企图借此维持清廷的腐朽统治。俄国也竭力破坏中国革命,妄图乘机分裂中国。它指使一小撮蒙古王公宣布外蒙“独立”,并出兵强占黑龙江省呼伦道(今海拉尔)、满洲里等地。

但是,由于革命风暴已席卷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对于直接出兵干涉的后果也是心存顾忌。于是列强转而催促清廷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希望他能够把革命镇压下去。

受形势所迫和帝国主义的压力,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911年10月14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要他率领北洋军去镇压革命。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对此并不满足,他以“足疾未痊”为由,拒不出山。九月初六日(10月27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九月十一日(11月1日),皇族内阁辞职,清廷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在掌握了清廷的军政大权之后,袁世凯立即派兵攻打武汉革命军,夺取了汉口。

帝国主义国家在扶植袁世凯的同时,还对南方施加压力,迫使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停战议和。革命政权内部的立宪派、旧官僚和一部分革命党人也同意进行谈判,并表示愿意拥护袁世凯。十一月,南北双方开始和谈。和谈期间,英、美、俄、日、法、德六国领事向南北双方的代表提出了照会,要他们“尽速成立和解”,以迫使革命派交出政权。帝国主义还在政治上拒绝承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政权,并在经济上切断了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源,使之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

革命党人在内外反动力量的压迫下妥协了,同意在清帝退位和袁世凯赞同共和的条件下,把政权让给袁世凯。于是,袁世凯转而向清廷施加压力,由北洋将领发通电逼清廷同意共和。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次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并由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为了能够对袁世凯有所约束以确保革命成果,孙中山在辞职时提出了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项条件。孙中山还派蔡元培等为专使,北上迎袁南下。袁世凯指使部下在北京发动“兵变”,以此为借口拒绝南下。列强也从各地调兵进京,故意制造紧张局势。孙中山被迫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反动政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夺,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

在袁世凯就职的第二天,孙中山在南京公布了临时参议院匆忙赶制出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政府组织机构和人民所应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如“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一律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有请愿、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带有革

命性、民主性。但是,在失去政权的情况下,指望以一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约束袁世凯的野心,只能是一种幻想。袁世凯一方面表示拥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另一方面又说以后要进行修改,从而为其日后废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留下了伏笔。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次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将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南京临时政府夭折。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就被中外反动势力所绞杀了。这次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皇朝,但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继续统治着中国,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还远远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仍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它结束了延续了2000余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国。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正如林伯渠在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①不仅如此,辛亥革命还解放了清朝专制统治禁锢下的生产力,为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开辟了道路。

①《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2日。


第二节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第四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