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白寿彝 >
- 第十一卷近代前编 >
- 乙编综述 >
- 第十四章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皇朝的灭亡
第四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
辛亥革命时期的学术文化,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潮为主要思潮。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努力向西方寻找救国的真理,把卢梭的《民约论》当作福音,把法国革命和美国独立视为楷模。他们广泛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理论、历史、哲学等,以此为武器,批评封建主义和改良主义,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走“流血革命”的道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学说,成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理论纲领。
在辛亥革命时期,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得到广泛的流传。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国内翻译的西学书籍大多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维新运动期间,对西方社会科学的译介虽有所增加,但数量仍然有限。西方社会政治学说译介的大量增多,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当时从事译书工作的,既有革命党,也有改良派和其他人士。欧美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从古代到近代,都被介绍到了中国,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培根、斯宾诺莎、霍布斯、达尔文、卢梭、孟德斯鸠、边沁、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以及詹姆士的实验主义。政治思潮除民主主义外,“五四”前后在各种思潮中曾占有优势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也是在此时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产生了伟大影响并成为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也是在此时就介绍进来。其中以《民报》的贡献为大,朱执信的表现为突出。他在文章中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是“最进步的社会”,并介绍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及阶级斗争学说。
这一时期,对于外国历史有不少的翻译介绍,主要是介绍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美国、意大利、希腊等国的独立史,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梁启超等人用进化论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的史学思想和历史著作进行了批评,指出他们不过是帝王将相传记的汇集,不能说明社会进化的趋势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他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新史学”的主张,要求历史学应该“叙述人群进化的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①。章太炎在同时期也提出了类似的见解。用这种观点来编写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是光绪三十年(1904)出版的夏曾佑的《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名为《中国古代史》。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教育也很重视。他们指出:“社会教育之不兴,我祖国其将不国矣。”②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大力提倡“兴学堂,普及教育”,并利用学校进行革命活动,“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当时,全国很多学校都受到革命党人的影响,有的就直接掌握在革命党人的手中。如蔡元培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上海创设的爱国学社,秋瑾主持的浙江绍兴大通学堂等。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而且传播了科学文明,冲击了守旧陋习,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为了统治需要,在这时期将各省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地普遍设立中、小学堂。并任命了管学大臣,主管京师大学堂和全国一切学堂事务。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成立了学部。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在教育内容上还是以“修身读经为本”,把诵习儒家经典和遵循封建道德摆在了首位。次年,清廷明令宣布以“忠君”、“尊孔”为教育宗旨,①《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3—4页。②云窝:《教育通论》,《江苏》第3期。
这就明显暴露了它兴办学校的目的。
为了侵略中国的需要,西方的传教士在中国各地建立了教会,并创办了大批学校。到戊戌变法失败时,仅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天主教会举办的中、初级学校已有500多所。光绪二十四年(1898),美国在中国的教会学校,已达1100多所。它们还在中国设立高等学校,到辛亥革命时期,已有北京汇文大学、武昌文华大学、济南齐鲁大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等。
在文学艺术方面,人们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的作品。光绪二十五年(1899),林纾译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在福州刊印。辛亥革命时期,对外国小说的翻译有了很快的发展。到宣统三年(1911),翻译出版的小说有几百种,翻译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如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都被陆续翻译出版。其中,译书最多的是林纾。林纾,字琴南,福建闽县(今闽侯县)人。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反对美国虐待华工运动的高潮中,他译出了《黑奴吁天录》,用美国虐待黑奴的故事激励人们的爱国思想。
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了小说改良的主张,极力强调小说对改良政治社会的作用,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①。在小说的创作方面,出现了一大批谴责现实黑暗的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刘鹗的《老残游记》等最为有名。这些小说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写成,广泛运用讽刺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对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的罪恶活动作了不同程度的揭露。
革命知识分子还有意识地通过诗歌及其他通俗的文艺形式,宣传革命思想。秋瑾不仅是一个女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诗人。她写了大量诗歌,表现了她坚决的革命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宣统元年(1909),以同盟会会员为中心的“南社”成立了。这是一个革命的文学团体,由柳亚子等编辑出版了《南社丛刻》,用诗歌来鼓舞革命。
在戏剧方面,从道光年间逐渐流行的京剧,具有深厚的民间艺术基础,集中了许多地方戏曲的优点,在唱腔、表演、念白、武打等方面逐渐超过了以往的各个剧种,广泛地吸引了观众。咸丰以后三四十年,京剧的剧目丰富,题材广泛,名演员大量涌现,创造了许多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在名演员中,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有程长庚、谭鑫培等人。辛亥革命时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在京剧界也产生了影响。著名的演员汪笑侬(1858—1918),在八国联军入侵后编演了《哭祖庙》,借三国末年蜀北地王刘谌反对投降、哭祭祖庙的历史故事,宣传爱国思想,抨击清廷的腐朽。有的演员还尝试排演时装戏,直接讽刺时政。辛亥革命爆发后,上海的一些京剧演员参加了攻打江南制造总局的革命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戏剧作为宣传革命的武器。光绪三十年(1904),陈佩忍、柳亚子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份专业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提倡戏剧改革。
话剧是在清末开始出现的。话剧一产生就和革命紧密结合在一起。光绪三十三年(1907),一部分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春柳社”,把《黑奴吁天录》改编成五幕话剧,公开演出,配合了反对美国虐待华工的斗争。此后,①《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6页。
上海又上演了《秋瑾》、《徐锡麟》等话剧。宣统二年(1910)成立的进化团和1912年成立的“新剧同志会”,是话剧创始时期两个重要的职业剧团,有较大的影响,演出的剧目如《共和万岁》(歌颂辛亥革命胜利)、《黄鹤楼》(赞武昌起义)、《黄花岗》(纪念七十二烈士)等,起了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方面,清末的中国是更为落后了,但也有一些成就。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国开始建筑自办的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由詹天佑任总工程师。这条铁路长约200公里,里程虽不长,但要经过燕山山脉,地形复杂,在工程上有许多困难。一些外国人曾以极其轻蔑的口吻进行讽刺,说什么会修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尚未诞生”。詹天佑(1861—1919),安徽婺源人。同治十一年(1872),清廷选派第一批幼童30人赴美学习,十二岁的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员。光绪七年(1881),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随即回国为祖国效力。他为了替祖国争气,勇敢地承担起主持这条铁路的修建工程。他和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了被认为是世界铁路工程史上罕见的艰险工程,把隧道的长度减少到原来欧美技术人员设计方案的一半,同时又用两个机车和“人”字形的轨道解决了爬坡的难题。这条铁路于宣统元年九月(1909年10月)正式通车,比原计划提前完成,工银也有节余。
詹天佑的成绩,是在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是难能可贵的。这又一次表现了中国人在创造发明上的才能。但由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内反动政权的严重压迫和摧残,使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陷于落后的状态。
附表:清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