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白寿彝 >
- 第十一卷近代前编 >
- 丙编典志 >
- 第一章近代农业和农学技术
第六节《农学报》的刊行和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的创办
建立农学会、出版农学报刊的先导作用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利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有识之士已知悉:“日人扬言,此次和约,意欲使中国五十年后不能自振。”“日人以中国舆图,用五色画界,指示西洋各国,拟与西洋各国瓜分。”①沉重的割地赔款负担和国家民族存亡的危机感,激起民众纷起抗争,寻求出路。振兴农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1895年孙中山曾在广州筹建农学会,并写有《创立农学会征求同志书》。张謇在所撰《请兴农会奏》主张立国之本“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提倡讲求农学,行西国农学所得之法。1896年,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同年罗振玉等人联名在《时务报》刊出公启,发起成立农学会。孙中山建立的农学会,由于清军搜捕,孙中山出走海外而停顿。罗振玉等人发起的农学会由于创办农业报刊则起到介绍、普及推广新农学的先导作用。
从十九世纪中叶,我国学术界已在翻译西方生物学、农学著作,但尚无将中国传统农学与西方实验农学结合起来并加以分析的情形。罗振玉从1897年创《农学报》,开了这方面的先例。
《农学报》光绪二十三年四月(1897年5月)创刊,半月一刊,载“务农会”的略章,农事奏折、条陈、农事(农业生产情况)西报、东报(译文),会事。翌年增加了禀牍、事状栏目,改成旬刊。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农学报》的篇幅每期减半,格局变化为文篇与译篇,罗振玉《农事私议》各文,多在此年各期刊载。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头开始加“江南总农会印”字样。罗振玉在主编《农学报》时,组织力量,收集国内和翻译国外农学书籍,汇编成为《农学丛书》,署“江南总农会”编,分七集,包括233种译著(一说235种),清光绪末年(1900—1903年间)石印出版。这套丛书汇集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不少要籍,增添了不少民间农业生产调查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农学及其发展趋向。它又通过译述欧美日本农书,较全面地引进实验农学的丰富材料。《农学报》、《农学丛书》也以此确定了它在中国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创办农业学堂
对中国近代型农业肇始、发展起基础作用的是兴办农业教育。沈宗瀚认为:“中国采用外国科学新法谋改良农业者,初由学校教育入手。”①早在光绪十六年(1890),孙中山在《致郑藻如书》中,就力主办学,提到“虽多置铁甲,广购军装,亦莫能强也,必也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光绪十七年前后,他所写《农功》一文,对比中西农政、农学,提出“农部有专官,农功有专学”的主张。光绪二十年(1894),他在《上
①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书》,1895,载《张季子九录》《政闻录》,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1931年。
①沈宗瀚:《中国近代农业学术发展概述》,《中华农业史论集》,(台)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75—304页。
李鸿章书》中,即切陈发展农业、兴办农业学堂的重要。他说:“窃以我国家自欲行西法以来,惟农政一事,未闻仿效,派往外洋肆业学生,亦未闻有入农政学堂者,而所聘西儒,亦未见有一农学之师,此亦筹富强之一憾事也。”
中国农业教育最早发展起来的是实业学堂。光绪二十二年(1896),江西高安县曾筹办蚕桑学堂。次年,在中国蚕丝生产区浙江杭州,由杭州知府林迪臣发起创办蚕学馆,于翌年开学,修业年限3年。1898年3月,张之洞在《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里提出“于湖北省设立农务学堂,研究种植、畜牧之学”。同年5月,清光绪皇帝下诏各省州县皆立农务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光绪帝下诏出茶叶的省设立茶务学堂,出生丝的省设蚕业学堂。1902年1月,清政府又令各省为振兴农业,于省城设农务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北洋马医学堂在保定成立。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安东建起奉天中等林学堂。1910年5月在天津建立第一个水产讲习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张謇即在南方筹办的水产学堂,1912年选址在上海炮台湾正式成立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涵盖船舶驾驶、水产捕捞、水产加工、海水养殖、渔业经营等学科。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总理衙门在《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所拟方案“学问宜分科”里面,第七项为“农学科,种植水利附焉”。光绪二十八年(1902),朝廷颁发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书有:“农业科之目四,一曰农艺学,二曰农业化学,三曰林学,四曰兽医学”的规定。翌年又颁《奏定大学堂章程》,其第六节农科大学项开列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学各科课程,教学时数、实习安排,已具有新式农业教育的格局。及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被迫明令取消了科举。同年,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筹议的京师大学堂农科,被批准正式兴建为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在崎岖的筹备、发展道路上行走了8年。首任农科大学监督为罗振玉。他没有经受学校教育训练而首任农科大学监督(校长);他没有农业科学基本功底而致力于农学的倡导和传播。罗振玉是中国从帝制到共和、由废科举到办学校教育巨大转折特定历史条件下曲折多态的著名人物,其事迹迄今仍能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研讨的兴趣。
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清政府颁行的教育制度,学校分为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普通教育分为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大学堂分科,中有农科大学。实业学堂分初、中、高三等。农业实业教育有初等农学堂、中等农学堂、高等农学堂。据统计,宣统元年(1909)全国有高、中、初等农学堂95所,在校学生6028人。中国早期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实习内容受日本影响较多。1913年,金陵大学农科建立后,美欧农业教育科学体制曾发挥较大作用。
创办农事试验场
光绪二十八年(1902)起,河北、山东等不少省份建立了农事试验场。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设立农工商部,内设农务一司,管理农业行政。同年,选择北京西直门外二里许乐善园旧址,即今北京动物园及以西一些地区,由农工商部筹设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①,初建树艺、蚕桑、畜牧等科,①穆祥桐:《农工商部农事试验撤,《中国科技史料》1987(4),第22—27页。
不久重新划为农林、蚕桑、动物、博物、畜牧等科,作了中外种子比较,中外农器比较,肥料、植物病虫害、农药、畜牧兽医试验,在中国,肇始将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试验场还曾辟博览馆,展示优良品种等。
新式农科大学、农业学堂播下的种子,新型农事试验场所开辟的基业,为兴起的中国近代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培育着一批又一批人才。这些人才中不少成了我国新农业科学教育战线和开拓新学科领域的元勋。当年他们披荆斩棘,探索新路,为农业各分支学科打下发展基础的可贵创造精神,为后辈所景仰和永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