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史纲要 - 翦伯赞 >
- 第三章 西周、春秋与战国 >
- 第一节 西 周
五 西周的衰亡
自成、康、昭、穆至共王统治时期,是周的盛世。到懿王时,内外矛盾交织并乘,周王朝便开始走上衰败的道路。
首先是统治者内部矛盾的加剧。到夷王时,“诸侯或不朝,相伐”,王室不能制;或有来朝,夷王也不敢坐受朝拜,他甚至要“下堂而见诸侯”[16]。其次是民族矛盾的加剧。紧紧跟踪周人的西北诸游牧部落,到懿王时,以日益加强的攻势,向渭水中下游推进,成为周王朝的威胁。
夷王死,厉王立。铜器铭文记载厉王时南征的事相当多,看来当时周和楚的关系也很紧张。厉王既要加强西北边境的防御,又在东南开辟战场,显然处于两面作战的形势之下。战争使周王朝甚至也损害贵族们的利益。史载厉王以荣夷公为卿士,荣夷公好利,垄断山林川泽之利。山林川泽在当时是各级贵族所共同的享有品,厉王把山林川泽之利收归王室所有,是违背典章制度的。《国语•周语》说:“厉始革典”,大概就是指此而言。
厉王专利,引起了贵族和平民的怨恨,他们都发出了怨言。《逸周书》说:“下民胥怨,财力单竭,手足靡措。”为了压制舆论,厉王使卫巫监谤,“以告,则杀之”。于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邵公规谏厉王,他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但厉王不听。矛盾愈来愈尖锐。到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据《》铭载,参加这次暴动的,除国人外,还有“正人”、“师氏人”等。显然这次暴动是有低级贵族、武人参加的。暴动没有遇到来自王室方面的武装镇压,史载当时国人围王宫,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诸侯共管,史称“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维持了14年,厉王死于彘,诸侯归政于厉王之子宣王静。宣王在位46年,“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史称中兴。《诗经》上有很多诗篇歌颂宣王的武功,从这些武功诗看来,宣王在对严允、西戎和徐、楚的战争中,都取得了一些胜利,并新建了韩、申等几个封国。但宣王也遭遇到一系列的失败,他命秦仲伐西戎,秦仲败死;伐太原之戎、条戎、奔戎,都打了败仗。最大的失败,是公元前789年的千亩之战,“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与此同时,对南方的战争也失利,史称“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企图补充军队,结果引起大臣们普遍的反对[17]。
宣王并没有打退外来的威胁,反而在频繁的战争中,激化了社会内部的矛盾。《诗经》中有很多诗篇说到当时兵役繁重,统治者把平民当作野兽,驱于旷野,使他们脱离了生产,长期远戍,以致町畽变成鹿场,田园鞠为茂草。留在农村的农民亦瓶罍俱罄,“杼柚其空”,不得不抛弃家园,逃亡他乡。
据古书载,宣王元年大旱,二年不雨,至六年乃雨。《诗•大雅•云汉》说,这次旱灾带来了严重的饥馑,致使“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很多低级贵族也遭到大贵族的劫夺,变为琐尾流离之子。《诗•大雅•瞻卬》:“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正是反映这一事实。这些破落的贵族对于无休止的“王事”和不公平的待遇,也表示不满。《诗•小雅•北山》反映了贵族愤恨的情绪。在这首诗中,他们提出这样的质问,为什么同样的人,“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显然在宣王统治的半个世纪中,国内外的矛盾都更加深化了。
宣王子幽王即位的第二年,关中发生大地震,“岐山崩,三川(泾、洛、渭)竭”。这次地震是很严重的。《诗•小雅•十月之交》所说的“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描述这次地震所造成的灾情。由于旱灾和地震同时来临,使农业受到严重的危害,从而给人民带来了饥馑。《诗•大雅•召旻》说:“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人民因灾荒而到处流亡。严重的自然灾害,更加速了周的灭亡。
和天灾同时,西北诸游牧部落的侵袭,更加严重,致使当时的诗人,发出“日蹙国百里”的感叹。就在这时,王室内部发生了王位继承的斗争。史载幽王嬖爱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引起了申侯的叛变。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缯侯引进犬戎,入攻西周,将幽王杀死于骊山下(今陕西临潼附近),西周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