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史纲要 - 翦伯赞 >
- 第三章 西周、春秋与战国 >
- 第三节 战 国
五 战国的文化
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 随着社会大变革的到来,以往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了,少数贵族已不能再继续垄断文化知识,文化教育开始普及于民间。于是“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社会上涌现出大量的文学游说之士。
各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而争相礼贤下士,甚至一些官僚、贵族也招贤养士。齐国在临淄稷门设馆,延请了邹衍、慎到等76人,给予他们优厚的生活待遇,让他们不任职而论国事。由于养士之风的盛行,文学之士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著书立说,上说下教,文化学术获得空前的发展。
《汉书•艺文志》说:“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为了适应政治需要而学术思想的流派日益增多。战国时除孔、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名辩等家。甚至同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成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而且他们确是“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因此各国的君主对各家是“兼而礼之”。由于不主一家,并允许各家之间展开相互的批判和论战,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正是这种争鸣,大大地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诸子的学说和思想 墨子名翟,约生于春秋末年,鲁人,是墨家的创始人。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提出了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这样十种主张。尚贤是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就是说出身低贱的人只要有才能,君主也应擢用他们,以此来反对贵族的世官制。墨家又提倡节用来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又提出非乐、节葬来反对贵族久丧厚葬和对钟鼓之乐的沉溺。墨家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从兼爱的观点出发,墨家提出非攻以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墨家尊天事鬼,相信天有意志,能降祸福于人,认为君主如违背兼爱、非攻或节用、尚贤,就将受到天和鬼神的谴罚,反之,则能受到福佑。
老子的事迹不详。写成于战国时的《老子》,是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老子哲学中具有自发的辩证法因素。他认为事物中总包含着大小、有无、长短、强弱、生死等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彼此又是互有联系的,还可相互转化,弱可变强,小可变大。“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认为“反者道之动”,即认识到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老子指出,国家不安定是统治者所造成的。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使农民生活得到一些改善,国家就易于治理了。
庄子名周,宋人,他曾作过漆园吏。庄子是老子以外的道家重要代表人物。
把世间事物都看做是相对的,这是庄子哲学的一个特点。他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事物,那么有时就可以把大小、寿夭颠倒过来。他又说儒墨两家各以对方所是为非,所非为是,最后争辩不出一个结果。在庄子看来,认识事物的客观是非标准是没有的,他在认识论上走向了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也被运用到人生和处世这方面。庄子要求人们对于诸如寿夭、生死、祸福等现象不必计较。根据相对主义,人们判断社会政治的是非善恶的标准也是没有的,庄子认为讨论尧和桀的是非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要“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斗争是无必要的,一切都顺从命运、安于现状就可以了。
孟子名轲,邹人。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
孟子主性善之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是先天固有的。他要求人们通过存心养性,使这些品质扩而大之,以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孟子这种理论对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又导引出关于仁政的学说。仁政的具体内容就是要求统治者注意改善劳动者的生活处境。他认为最要紧的是应该让农民不失去土地,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这样才能使农民不致起来反抗,统治才能巩固。
孟子对统治者是否得民心也特别强调。他说尧、舜之得天下,主要是民心所向,而桀、纣之失天下,主要是失去了民心。他说国君如果“暴其民者”,就将得到“身弑国亡”的下场。如商纣那样的暴君,臣下把他杀死,不算是弑君行为。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赵人。他的学识异常渊博。他批判各家,又吸取各家之长。他曾在齐的稷下讲过学,并取得稷下首领的地位。荀子是战国末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道家的自然观被荀子所接受。他把天看做是自然界,“天能生物,不能辨物”,断言天是没有意志的。天有变化和运动的规律,但和人间的治乱并无关系,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至于生产上的歉收和社会上出现动乱,主要是“楛耕伤稼”和君主“政险失民”所造成的。道家虽承认天具有物质属性,但觉得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荀子则比道家前进了一大步,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点。
儒家崇礼的传统,也为荀子所继承。但他所讲的礼,已被他灌注进一些法治的成分,和孔子所讲的礼有所不同。荀子和孟子相反,是性恶论的主张者,这也是他要用礼义教化和刑罚来加强统治的理论依据。他对于实行法治和君主集权非常重视,他认为君主应该“量能而授官”,并做到“有功必赏,有罪必罚”。王霸并用,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是荀派儒学的一个特点。
荀子认识到民众的力量是强大的。他把君主和人民譬喻为“舟”和“水”,他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话来提醒当时的君主们。荀子仍沿袭了儒家的重民思想,他认为欲求国家之安定,就须“平政爱民”,“轻田野之税”,“罕兴力役,无夺农时”,“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
韩非,战国末韩人。他和李斯都曾师事荀况,他是战国末年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把人类历史看做是发展变化的。他说从上古的有巢氏、燧人氏到夏禹,人的物质生活逐步有所改善。如果有人在夏禹时再去钻木取火,构木为巢,那就势必被鲧、禹所讥笑。同样道理,今天若有人还想颂扬尧、舜、汤、武,那也必定被今天的君主耻笑。所以他认为应该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即所谓“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他说:“上古竞于道德”,“当今争于气力”,因此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当今就必须依靠法治和暴力。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各个法家学派的经验,认为法、术、势三者必须并重。君主制订出法律之后,还要有一定的权势,否则法令就贯彻不下去。再就是国君要有一套控驭臣下的权术,否则,君主的地位不会巩固。他又以商鞅、申不害为例,说明只用法或只注重术都是有缺陷的。这种法、术、势的说法,是后来实行专制主义政治时所必须遵奉的准则。
韩非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由于这样,治国就不能离开刑赏。他说:“以过受罪,以功致赏,而不念慈惠之赐,此帝王之政也。”还说:“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用德治、仁义等手段,他认为是不可取的。他不仅主张用刑法,而且还特别强调“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他认为不用严刑酷法就镇压不住人民。韩非主张实行专制主义,而且要把它扩大到思想领域。他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就是不允许法家以外各个学派的活动和存在。他以上这些主张,在秦统一后曾得到实现。
《孙子》十三篇是战国时的一部杰出军事理论著作。
孙子对于了解敌我双方十分重视,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还把辩证的思想贯注于军事哲学方面。他认为对立的条件是会相互转化的,有时少可胜众,弱能胜强,处于不利地位也可转败为胜。孙子特别强调仅懂得军事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法则是不够的,提出“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即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而灵活掌握。
流行于战国时的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对后来中国长期的政治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散文和诗歌 从战国开始,由于教育逐渐普及和学术思潮的活跃,对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重要的标志是,当时出现了明白易晓和内容丰富的散文,它从过去仅是少数人看得懂的古奥的诰命体中解脱出来。当然,文学上的这种变化,也有助于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
成书于战国早期的《左传》,长于记事、记言,语言简练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它不仅是史学中的名著,而且也是一部文学的杰作。另外如《战国策》,也善于叙事,而且带有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诸子的作品,虽为谈论哲理的著作,但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像《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都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主要特点是文笔流畅,语言丰富,逻辑性强,而且也运用譬喻、寓言来加强说理。《庄子》的文章还富于想象,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出现于战国时的各种体裁的散文名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被后代的人们作为学习的楷模。
诗歌方面的重要作品是屈原、宋玉所作的《楚辞》。屈原的《离骚》,是一首抒情长诗,它想象丰富,词藻瑰丽,是古代诗歌中的杰出之作。
[1] 《诗•大雅•生民》。
[2] 《诗•大雅•公刘》。
[3] 《竹书纪年》。
[4] 同上。
[5] 见《孟子•梁惠王》及《左传》昭公七年。
[6] 根据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
[7] 此说据郑玄《毛诗谱》。《逸周书•作雒》、《汉书•地理志》的说法与此不同,认为是三分商王畿,武庚治其一,三叔统治其二。
[8] 《逸周书•作雒》。
[9] 《尚书•多方》。
[10] 《左传》定公四年。
[11] 《国语•周语》。
[12] 见《令》、《令鼎》、《麦尊》、《大盂鼎》等器铭。
[13] 《史记•齐太公世家》。
[14] 《国语•周语》。
[15] 见《竹书纪年》及《吕氏春秋•音初》。
[16] 《礼记•郊特牲》。
[17] 《国语•周语》。
[18] 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19] 《国语•晋语》。
[20]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21] 《左传》闵公二年、文公八年。
[22] 见《左传》定公十年、昭公二十五年。
[23] 《国语•晋语》。
[24] 《史记•货殖列传》。
[25] 《汉书•食货志》。
[26] 《孟子•梁惠王》。
[27] 《孟子•万章》。
[28] 《法经》主要内容见于桓谭的《新论》(见董说的《七国考》)。
[29] 《韩非子•和氏》。
[30] 《史记•田完世家》。
[31] 见《秦汉金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