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东晋的统治和南北战争

字数:3641

东晋的建立 西晋以来,江南是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地方。阶级矛盾,地主阶级内部的各种矛盾,南北的民族矛盾,在这里错综纷纭地结在一起,形成非常复杂的政治局面。

西晋灭吴以后,江南的豪族士大夫被西晋统治者看作“亡国之余”[206],在朝廷中无所依托,得不到过去在江东拥有的政治特权。西晋大军在长江南北防守,又增加了他们的疑虑。所以他们曾屡次起兵反晋。西晋末年北方各族人民和汉族流民起义时,江南豪族徘徊观望,寻找自保的途径。

接着,斗争的浪潮席卷江南,义阳蛮张昌的别帅石冰,于太安二年(303年)占领江、扬等州,威胁着江南豪族的切身利益。江南豪族各领私兵,推举吴郡顾秘为都督扬州九郡诸军事,围攻石冰的义师。广陵度支陈敏,也率领运兵参加镇压,首先攻入建康,消灭了石冰的力量。

永兴二年(305年),陈敏据历阳(今安徽和县)起兵反晋,占领扬、江等州。他礼召江南豪族名士,署为官属。但是江南豪族认为陈敏是江北人,又是小吏出身,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在永嘉元年(307年)并力把陈敏消灭了。

就在这一年,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受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偕同北方名士王导等人进驻建康。西晋官僚在此前后陆续南渡的,都与司马睿合流。北方人民也向南迁徙,规模很大。江南豪族受过流民起义的打击,又觉察到北方胡族活动对他们的威胁,于是对司马睿的态度从观望转向支持。王导在他们之间尽力周旋,授给他们各种官职,保障他们的利益,因此南北士族集团的合作就比较稳固起来了。永嘉六年(312年),羯人石勒兵临淮颍,准备南犯,民族矛盾顿形尖锐。那时带兵击退石勒的,就是江南豪族纪瞻。

316年,晋愍帝出降刘曜,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在南北士族拥戴下自称晋王,第二年(大兴元年)称帝,这就是东晋元帝(317—322年在位)。

东晋初年,司马睿陆续控制或消灭了一些心怀不满的南方豪族武装,稳定了自己在江南的统治。北方各族统治者之间混战频仍,南侵的可能性也暂时减少了。在这个时候,南迁地主中又出现了新的矛盾,爆发了争夺东晋统治权力的斗争。永昌元年(322年),掌握荆州重兵的王敦为了反对晋元帝对他的防制,在其从弟王导的纵容和南方大族沈充的援助下,一度攻入建康,逼死晋元帝。成帝咸和二年(327年),历阳内史苏峻拒绝征调,联合豫州刺史祖约,举兵反叛。这些叛乱事件,由于失掉多数南迁士族的支持,先后归于失败,东晋政权才得以转危为安,勉强维持下去。

北方人民的南迁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时北方的混乱,引起了北方人民的外迁。他们或走辽西,或走陇右,但是最大量的还是渡江南徙。南渡的人通常是按籍贯聚集若干家,节节迁移,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流民群。南渡官僚也往往随带宗族部曲,并且沿途收集流散,以扩大自己的部曲队伍。

南迁人民达到长江流域的,总数至少有70万人,还有约20万南迁人民没有达到长江,聚居在今山东和江苏北部地区。南迁人民中,也有一部分越过长江以后,继续南进,达到今浙江和皖南,甚至深入闽广;还有一些分散在长江中游州郡。据《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等有关记载估计,刘宋时有户籍的南迁人口约占西晋北方人口的1/8,约占刘宋时南方人口的1/6。扬州所集南迁的人最多,占全部南迁人总数半数以上。

到达南方的北人被称为侨人,他们除了已经沦为奴客的一部分以外,剩下来的或者占荒耕种,或者逐食流移,当时都没有编入国家户籍,称为“浮浪人”。为了控制他们,东晋在侨人集中的地方,陆续建立许多与侨人旧土同名的侨州、侨郡、侨县,使侨人著籍。这些侨州、侨郡、侨县没有实土而又时合时分,情况复杂异常。侨立州郡内并不全是侨人,南徐州侨人比例最大,占州内侨、旧人口总数42万中的22万。旧有郡县内也有一部分侨人。被大地主招纳为奴为客的侨人,因为多未著籍,其数量难以估计。

著籍的侨人,起先可以获得优复,这对于招徕北方流民,稳定他们于农业生产,阻止他们无限度地流入私门,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侨立郡县越来越多。由于侨人在南方历久年深,他们同南方土著农民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别越来越小。国家为了榨取侨人的租赋力役,驱迫他们当兵,从成帝咸和年间(326—334年)开始,一再用“土断”的办法来加强对侨人的控制。土断有的是把散居侨人断入所在籍贯;有的是并省没有实土的或民户太少的侨郡县;有的则是整顿版籍,把侨人立为白籍,以与旧人的黄籍相区别。兴宁二年(364年)由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成效比较显著。桓温在执行土断时严格禁止豪强大族隐匿侨人,彭城王司马玄隐匿五户,发觉后被收付廷尉论罪。

祖逖和桓温的“北伐” 当江南的统治集团纠缠在各种矛盾中的时候,从洛阳南来寄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的祖逖,慨然“以中原为己任”[207],首先要求向北进军。祖逖在上司马睿书中,陈述了北方人民反对民族压迫的迫切愿望,也估计到北方汉族地主可以合作抗“胡”。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领百余家部曲,渡江北上。他在长江中流击楫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208]他的豪迈誓言,表现了反对民族压迫的壮志。

祖逖驻在淮阴,一面招集流散,扩充队伍,一面冶炼兵器,屯田积谷。他自己勤劳节俭,不蓄私产,与将士共甘苦。他进军太丘、谯城、雍丘(今河南永城、夏邑、杞县)一带,控制了一些坞壁的地主武装,利用它们对付石勒。不到几年,祖逖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大部土地,迫使石勒不敢过河。正在这时,晋元帝害怕祖逖功高难制,于己不利,派戴渊都督北方六州诸军事指挥逖军,并扼制逖军后路。同时东晋统治者内部明争暗斗非常激烈,王敦之乱已经在酝酿中。这些情形,使满腔热忱的祖逖忧愤成疾,大兴四年(321年)病死军中。豫州人民感念祖逖“北伐”的功劳,到处为他立祠纪念。

祖逖死后,南北之间暂时保持着均衡的局面,东晋统治集团忙于内战,“北伐”的呼声沉寂了一个时期。成帝咸康五年(339年),掌权的庾亮在荆州请求率师“北伐”,郗鉴、蔡谟力加阻止。郗鉴认为他所统军民以北人为主,渡江后就会脱离自己的控制;蔡谟更是夸大石虎的力量,故作危言,主张坐守江沔,等待敌人灭亡。这种消极的论调,居然获得朝议的赞同。康帝建元元年(343年),庾翼请求“北伐”,抗命进驻襄阳,但仍以受阻而止。后来,荆州镇将桓温的势力逐渐强大,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率军人蜀,灭賨人李氏的汉国(即原来的成国),声势更盛。他屡次要求“北伐”中原,当朝大臣无法直接阻止,乃于永和五、六年相继派外戚褚裒和名士殷浩“北伐”,以图抑制桓温。褚裒进驻彭城,来奔的北人日以千计,鲁郡民五百多家起义附晋,河北民二十多万也渡河来归。在这种有利形势下,褚裒不但不努力向前,反而一触即退,使河北来归的人民在半道上陷入四面受敌的困境。殷浩北进,也以失败告终。

桓温利用褚裒、殷浩北进失败后朝廷暂时无力反对的时机,于永和十年(354年)率军攻击前秦,进入关中,受到关中人民的牛酒欢迎。但是桓温不愿在北方战场上过多消耗实力,所以在灞水停军观望,丧失了取胜的时机。秦军芟苗清野,深沟自固,晋军粮食匮乏,全部退回。永和十二年,桓温第二次北进,收复洛阳,徙民而归。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第三次北进,从扬州到达前燕邺都以南的枋头(今河南浚县境)。前燕在前秦援助下截断了晋军粮道,桓温弃甲烧船败回。

桓温以“北伐”为事,前后十多年。他受到朝臣的牵制,而他自己也把“北伐”作为个人集中权力的手段,所以“北伐”迄无成就。他在“北伐”途中见以前所种柳树大已十围,不禁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209]他不满朝臣“永结根于南垂,废神州于龙漠”的苟安态度,请求“一切北徙”,还都洛阳,上表至十余次,都没有得到允许。东晋朝臣反对桓温,除了权力之争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他们在南方产业已丰,无心北归。孙绰以“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为理由,力排还都之议,认为还都洛阳是“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210],这是当时士大夫中最露骨的自白。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以后还有过“北伐”,每次“北伐”也都得到过北方人民的支援,但是南北统一的希望却始终无法实现。

淝水之战 宁康元年(373年)桓温死后,军权由其弟桓冲掌握。那时前秦已经统一北方,占领益州,威胁东晋。东晋统治者内部的矛盾,由于大敌当前暂时缓和了。桓冲把扬州让给当政的谢安,自己专镇上游,作防秦准备。谢安侄谢玄在京口组成了一支称为北府兵的军队,是东晋唯一的劲旅。

前秦夺得东晋的彭城、襄阳两大重镇以后,在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倾力南下,军队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十月,秦前锋苻融等军25万进至淮颍地区,陷寿阳,晋军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8万人迎战,在洛涧(今安徽怀远境)与秦军相拒。苻坚派被俘的晋将朱序到晋营诱降,朱序把秦军情况密告谢石,并且说如果晋军能乘秦军还未完全集结时一鼓击破苻融,就可能操全局的胜算。谢石、谢玄获得这一重要消息后,立即部署晋军,从容应敌。

十一月,谢玄派北府将刘牢之以精兵5000袭击洛涧,歼秦军万余人,掳获大批粮草器械,取得了首战的胜利。苻坚在寿阳城头望见晋军布阵严整,又以为城外八公山上草木都是晋兵,始有惧色。

谢玄乘胜,与逼淝水而阵的苻融相约到淝水西岸决战。苻坚麾军后退,企图乘晋军半渡淝水时加以邀击。但是秦军内部不稳,一退不可复止,顿时溃散奔逃,自相践踏;晋军乘势猛攻,获得了巨大胜利。秦军溃兵在路上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东晋追兵。

前秦的南侵师出不义,前秦内部隐伏着的民族矛盾,由于师出不义而加深了。淝水之战以前,苻融和一些氐、汉官吏,看到北方人民思念东晋,也看到前秦的鲜卑人与羌人可能乘机起事,都一再反对过南侵。怂恿苻坚南侵最力的,是想借机促成苻坚失败的鲜卑贵族慕容垂、羌人贵族姚苌等人。淝水之战中,秦军是由临时征集来的各族人民组成的,他们离心离德,意气消沉,不愿积极作战;秦军中的汉人面对晋军,更是不愿自相残杀。与此相反,东晋在强敌进犯之前,“君臣和睦,上下同心”[211],北府兵又多为流亡南来的北方人或其子孙,他们深受民族压迫之苦,更是英勇接战,奋不顾身。因此在淝水战场上苻融麾军稍退的时候,各族士兵临阵奔逃,而晋军则以一当十,奋勇追击。被俘在长安的晋将丁穆,也乘秦军南下的机会,与关中汉人倡议,响应晋军,加重了苻坚后方的混乱。这种内外交攻的形势,不但决定了秦军的失败,而且更导致了前秦统治的瓦解。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中东晋的胜利,使南方人民避免了氐族统治者的摧残,使南方经济文化免遭破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节 东晋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二 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