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克商

字数:5542

逨盘

2003年1月19日下午,陕西眉县杨家村的五位村民,来到村头的崖上取土,他们并不知道一个举世瞩目的发现即将由他们揭开。这就是被中国文物界称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的“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3月9日,这批窖藏青铜器被运往北京,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隆重展出,大批观众到馆参观,盛况空前。这个窖藏出土了二十七件西周晚期青铜器,前所未有的是,每件青铜器上都有铭文。其中有一件逨盘,铭文长达三百七十二字,历数了西周王朝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厉、宣十一王的功业。铭文的叙述顺序,与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录的西周诸王世系完全相同。在商王朝衰败之后,一个更为鼎盛的王朝在西方崛起。它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西周。

古公亶父迁居周原。夏、商、周三代王朝,都是由历史悠久的古老部族建立的。当夏王朝和商王朝在中原大地上创造着辉煌的文明时,周族还是一个偏居一隅、寂寂无名的小部族。时至今日,学者仍然无法确定周族起源于什么地方。周人真正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在他们定居于渭河流域的周原之后。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篇名为《绵》的诗,记载了周人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带领下,迁居周原的故事。大约在商王武乙时期,原本定居豳地(今陕西旬邑)的周人不堪戎狄的侵扰,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渡过漆水河,翻越梁山,来到了岐山脚下的周原。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诗经·大雅·绵》

周原位于今陕西省扶风、岐山两县接壤地区,面积约二十平方公里。这里地处渭河谷地,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土壤肥沃,是关中降雨量最多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宜农业生产。北有岐山山脉,南有渭河,构成周原天然的军事屏障。

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周人在这里开辟土地,建筑房屋,定居下来。

岐山甲骨

1977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的一座西周建筑遗址的窖穴中,发现了一万七千多片甲骨,有字者近三百片。

与殷墟甲骨不同,这些甲骨普遍使用方钻,上面契刻的文字小如粟米,笔画细如发丝,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这些甲骨应为商末周初的周人所有。经验表明,甲骨的发现总是在当时王朝的重要地区,不是王都,就是诸侯国都。

2004年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和他的几名学生,在岐山县西北的凤凰山南麓周公庙附近做调查时,偶然发现了几片西周甲骨。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重视。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在周公庙遗址发现了大量西周甲骨和二十二座拥有墓道的高等级墓葬。这些墓葬中拥有四条墓道的墓葬有十座,三墓道、二墓道和单墓道的墓葬各四座。

墓道是商代以来高级贵族墓葬的重要标志之一。墓道的数量越多,标志着墓主人的身份越高。此前发现的西周诸侯墓葬,都是单墓道或双墓道的。周公庙的发现表明,埋葬在这里的是西周王朝身份最高的贵族家族之一。

在周原这片土地上,几代周人韬光养晦,殚精竭虑地谋划着周人的宏图大志。古公亶父在去世前,有意传位于小儿子季历。因为他经过观察,认定季历的儿子昌将是周人兴起的关键人物。昌就是后世为众多儒家经师和封建帝王推崇的周文王。周文王继承先祖遗愿,在他的领导下,周人的实力蒸蒸日上。

周文王像

姜尚像

周人在周原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他们的文化也是在这里进一步成熟的。在这里,周人和西北地区好多处于青铜时代的族群有过联系。周人克商的思想,应该起源非常早,起码在王季时就有了。王季是不是王还不确定,可能是后人追溯的。古公亶父带领人民迁到周原,兴建周邦,并使自己强大起来,但说到“克商”,也许那时他还没有这种自信。

迁都丰邑,完成克商的准备。相传,吕尚听说,和商王纣的刚愎自用相反,周文王笃行仁义,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于是,他到周文王出猎的地方垂钓,只下鱼钩,不上钓饵。周文王在出猎前经过占卜,说他这次出猎,捕获的不是猛虎野兽,而是霸王之佐。周文王出猎遇到了吕尚,为他的话所折服:“我的先君太公说有圣人到周,周就会兴起。你就是太公久久盼望的那个圣人啊。”于是,周文王称吕尚为“太公望”,拜他为师。姜太公吕尚日后成为周文王、周武王最重要的辅佐大臣之一。

周文王是西周的奠基人,相传活了九十七岁,在位五十年。他为灭商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积聚。他与姜太公吕尚的相遇也许只是一个传说,但却是周人广揽人才的一个缩影。

商王朝是一个复合制国家,在它的统治中心周围,存在着许多由不同部族构成的小的诸侯邦国,周也是其中一个。他们与商王朝之间是一种相对松散的政治联系,商王朝与他们没有绝对的统属关系。在这种体制下,争取诸侯的支持,是发展自身力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诸侯之一的九侯,将女儿嫁给了商王纣。但九侯的女儿不喜欢纣那种荒淫的生活,纣生气了,杀了她,还杀了她的父亲九侯,并把她父亲做成了肉酱。另一个诸侯鄂侯为这件事,向纣谏诤,纣又杀了鄂侯,将其做成了肉脯。此举使得商王纣在诸侯中尽失人心。与此同时,在岐山周原,周文王为政以德,礼贤下士,赢得了许多诸侯的支持。

《史记·周本纪》记载,虞、芮两国的国君因为国土问题有了争执,找周文王仲裁。进入周境后,发现周人都在相互谦让,种地的人相互谦让田界,走路的人互相让路。两位国君非常羞愧,感叹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人所耻的,为什么要自取其辱呢?于是各自回国,相互谦让原先争执不下的土地。这件事传出去后,许多诸侯更加折服文王的德治,纷纷向周靠拢。

周的发展威胁到了商,引起了商有识之士的注意。于是,商王纣把文王关到羑里。文王的大臣们把美女、奇珍异兽献给纣,纣高兴地说:只要送其中的一样,我就可以释放西伯,何况送这么多呢!

纣不仅释放了周文王,还赐给他象征征伐权力的弓矢斧钺。归来后的周文王一方面继续臣服于商王朝,另一方面利用纣赐给他的征伐大权,开始了武力征讨。他先伐犬戎、密须(今甘肃灵台),消除来自西方的威胁,巩固后方。然后,挥师东向,在铲除了商王朝在西部地区最顽固的属国和屏障崇国(今河南嵩县以西)后,周文王沿渭河向东,将国都迁到了沣河西岸,建立了丰邑(今陕西西安长安区的客省庄、马王村和新旺村一带)。迁都丰邑之后的第二年,周文王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武王即位后,继续东进,将都城迁到了沣河西岸的镐(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花园村、普渡村至落水村、眉坞岭一带)。

人面钺

如果说早期周人在周原的时候,还主要是打基础、建立根据地的话,到了文王时期,周族势力继续向东发展,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取代商,控制东方。

在商都朝歌,纣王还是夜夜笙歌,醉生梦死。苦苦劝谏的王叔比干被剖心;王叔箕子假装疯癫,仍然被囚禁;庶兄微子去意已决。人人自危,商王纣真正成了孤家寡人。而在周都镐京,周武王励精图治、笃行仁义、礼贤下士,贤人辐辏,诸侯归心。商朝掌管国家祭乐的太师、少师抱着祭祀仪式所用乐器投奔周人。周武王东征,前来响应的诸侯达到八百之多。经过四代人的努力,周人的兴国大计终于可以实施了。

周武王像

武王克商的年代——夏商周断代工程。北京中华世纪坛的甬道有一条常年流水的水槽,水槽下面是用青铜板镌刻的逐年记录的中国历史。这里最远的纪年止步于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也就是说,在公元前841年以前,无论是战争还是改朝换代的历史都没有纪年,模糊不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6年5月,“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这一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学科,直接参与的专家学者达两百多人。工程下设九个课题,武王克商年代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课题。

经过缜密的思考和科学的论证,夏商周断代工程为解决这个问题制定了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对关键性考古遗址的分期和测年,并对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献记载进行综合分析,缩小武王克商的年代范围;二是在以上范围内,通过金文排谱和对武王克商的天文学推算,寻找出克商的可能年代,最后加以整合,选定一个最佳年代。2000年11月,《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正式公布,将武王克商的首选之年定在了公元前1046年。

关于武王克商的年代,至少有四十四种说法,最早的是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是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一百一十二年。而从文献学的研究来看,整个西周也不过四百多年,这样大的误差难以让人满意。武王克商这件事,是商、周两代的分野,确立这一年代定点,就可以安排西周王年,并上推商年和夏年,是三代年代学的关键。所以夏商周断代工程一启动,这个问题就成为整个工程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断代工程在克商年的可能范围之内,通过现代天文方法回推克商天象,得到了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27年三个克商年的方案。三个方案都在由相关系列C14测年以及由甲骨文日食月食推定的克商年的范围之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无法满足文献所给出的全部条件,因此,只能根据其满足的程度,以及与金文历谱匹配的状况来选定最优解。最后,断代工程认为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的首选之年。

牧野之战。越是远古的史迹,越难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武王伐纣的事实,仍然包围在种种迷雾和争论之中。现在我们借助历史学家的工作,尝试追寻武王伐纣的历程。公元前1046年周历一月癸巳,周武王率军从镐京出发,行军二十五天,到达盟津(今河南孟州),渡过黄河。在这里,周武王会合前来襄助的诸侯国军队,誓师出发,经过怀(今河南武陟)、共、戚、百泉(皆在今河南辉县),六天后,到达了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郊外的牧野。二月甲子日清晨,周武王诰誓全军与商王纣的军队展开了决战。

关于这场战役,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战斗非常惨烈,双方士兵血流成河,都能将木棒浮起来;另一种说法是商军前徒倒戈,引领周军攻入商都朝歌,并没有什么激烈的战斗。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1976年在陕西省临潼县发现了周武王手下一个名叫利的官员所制作的一件青铜器——利簋,它的铭文也许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事实。利簋的铭文明确说,武王在甲子日的早晨伐商,晚上就占有了商。战斗在一天之内就结束了。一天之内就结束的战争,大概不会太过激烈。在战争之前,民心向背,已经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走向。

利簋

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进入朝歌后,周武王举行仪式,宣布接受天命,取代商王朝的统治。他诰誓商人,声称是商王纣的残暴统治使上天改变了心意,他诛伐的只是纣一人,而非全体商人。他希望商人接受周人的统治,安居乐业。

针对商王纣的暴政,周武王做出了一系列举措:释放箕子,释放被纣关押的无辜百姓,修葺比干的墓地,修缮商贤人商容居住的闾里,发放钱财,开仓放粮,赈济贫民等。回师途中,他“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将战马放于华山之阳,将拉战备物资的牛放牧于桃林之墟,收拾起干戈,解散军队,向天下宣布从此不再用兵。

天命靡常,唯德是依——小邦周打败大邑商的历史启示。后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人为祭祀祖先铸造的。商人认为天命神祇决定现实的一切,他们要做的就是诚心地进奉神灵。他们每天都在为各种大大小小的事,不厌其烦地进行着一遍又一遍的占卜,探寻着神灵的意思,对神灵进行丰厚的献祭。

笃信天命,直到商王朝灭亡的那一天也没有变。

牧野决战历时仅一天,周王朝的胜利看似摧枯拉朽、势不可当。事实上,牧野决战中,周武王率领的周师只有兵车三百乘,精锐勇士三千人和佩带盔甲的士兵四万五千人。而商王纣组织了七十万大军应战。

《荀子·儒效》上说,周武王出兵伐纣时,以兵家忌讳的日子出兵,出兵的时候东面而迎太岁,军队到了汜水遇上河水上涨,到了怀地河水泛滥,到了共头山体崩摧,出现了一系列不吉利的自然现象。周武王的弟弟霍叔说:“出三日而五灾至,无乃不可乎?”这个记载其实是周人不自信的表现。如果不是周武王、周公等人的坚持,这次出兵可能就会半途而废了。所以能在一天之内就攻进朝歌,迫使商王纣自杀,这件事对于周人来说本身就是个奇迹。

周人一直称自己为“小邦周”,而称商为“大邦殷”“大邑商”。和当时繁盛的商文化相比,克商之前的周文化乏善可陈。小邦周打败了大邑商,看似强大的商王朝轰然倒地,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周人的思考:什么是天命?号称掌握着天命的强大的商朝为什么会灭亡?天命是可靠的吗?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强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慆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强御多怼。流言以对,冠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诗经·大雅·荡》

在这首名为《荡》的诗里,周人借文王的语气给出了答案:天上的上帝,是下民的领袖。天生众民,为民立君。上天看中了你们殷商的德行,降天命于你们身上。可是你们自己咆哮于中国,敛怨以为德。所以上天改变了天命,毁灭了你们的王朝。你们的灭亡是咎由自取,怪不得上天。

对比殷墟甲骨文中的“德”字,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符。古人认为心是思考和指导人行动的器官。加入了“心”符的“德”字,将人的行为和思想联系了起来。在殷墟甲骨文中,“德”字既不常见,也不突出。而在西周金文和文献中,这个字一次又一次地被周人提到,成为一个突出的概念。

甲骨文“德”字没有“心”符,说明当时“德”的观念还没有深入到人的心灵这个层次。当时的社会思想中,对神灵的盲目崇拜占据着主导地位,“德”的观念还没有从天命神意的观念下解放出来,人们用“天德”来解释问题,认为一切都是神灵赐予的结果。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旁,意味着周人的“德”观念带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色彩。周人还将“德”和正、明、敬连在一起,将“德”上升到了关系国运的高度。他们说,夏朝因为不敬德,所以早早地失去了天命;商朝因为不敬德,所以早早地失去了天命。将天命是否眷顾与人自身的德行努力联系起来。周人认为,是周文王之德,使上天降命于周,实现了以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奇迹。

商人以天命的赐予是无条件的,周人则认为这种赐予是有条件、有选择的。文王之所以能够受天命,是在于他的“德”之“纯”。从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看,文王之德主要有惠保小民、与民同乐、勤政节俭、礼贤下士、恭祭先祖。这些内容归结到一点,就是敬奉天命。

春秋末年的孔子这样总结商人和周人的天命观的差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面对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时代巨变,周人理性地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依、敬德保民的天命观,从此凿破鸿蒙,破除了神权至上的社会氛围,开始了对人自身努力的关注,是一次思想的解放,人性的解放。

《诗经·大雅·大明》有关周文王身世的记载:“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到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去世,周王朝历时七百九十年,传三十七王,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朝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之害,将都城迁到洛邑,此后的一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周。与此相区别,公元前771年以前,定都镐京的周王朝,在历史上被称为西周。西周王朝历时二百七十六年,历经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厉、宣、幽十二王。

经过成、康、昭、穆几代的努力和发展,到西周中期,西周国家的疆域已经覆盖了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大部、陕西中部、晋南、辽宁西南角、安徽北部,以及湖北汉东地区,是夏商周三代中,幅员最为广阔的国家,而其文化影响力则辐射到更为广大的地区。


商代文明周公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