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

字数:5441

北周武帝像

西魏文帝大统九年(543年),随着一阵婴儿的啼哭声,西魏大将军宇文泰又添了一个儿子。这是他第四个儿子,取名宇文邕。

宇文邕“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在所有兄弟中,最受父亲宇文泰钟爱。宇文泰常说:“成吾志者,必此儿也。”

宇文邕果然是其父志愿的实现者。宇文泰的志向是什么?宇文邕是怎样实现其父志向愿望的呢?

东西魏的对峙。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最后一个皇帝魏孝武帝元脩,忍受不了权臣高欢的控制,轻装简从,离开洛阳,来到长安,关中成为魏朝的正朔所在。

高欢不愿丢掉魏朝正朔,在洛阳另立元善见,就是魏孝静帝。

两个朝廷,一东一西,史称东魏西魏。

两个皇帝,两个傀儡,实际掌权者分别是高欢和宇文泰。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东魏称帝,建立北齐。宇文泰率军讨伐高洋。西魏军从三门峡北渡黄河,到达绛县附近。高洋闻听西魏来伐,亲自率军在晋阳城东屯驻,准备迎敌。宇文泰听说东魏军阵容强大,感慨地说:“高欢不死矣”,便不战而退。

今天流淌于山陕交界的一段黄河,也曾经是东西魏之间的界河。每到严冬河面结冰时,守在河边的西魏军总要把自己一边的河冰凿开,以防东魏军利用坚冰过河。

北齐《鞍马出行图》,山西太原北齐墓壁画。

不战而退,通常是弱者采取的策略。戳向冰面的冰凿,凿出的是弱者的防御态势。

敦煌壁画《作战图》

西魏的富国与强兵。强与弱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北周武帝即位后,依然是严冬冰河,依然是凿冰冲冲,但位置已变成北齐一方,凿冰者已变成北齐士兵了。

北周武帝不是神仙,北周不可能因为他的即位便由弱转强。这样的变化要追溯到他的父亲宇文泰。

六镇,这道昔日阻挡北方柔然的军事屏障,在北魏末期,由于地位的不断下降,像六座愤恨的火山,终于以起义的形式喷发了。六镇鲜卑或被起义裹挟,或被朝廷征召,如溢出的岩浆一般,漫延到河北、山东、关陇地区。

出身武川镇的鲜卑人宇文泰,先参加义军,后被朝廷收编,迁到晋阳,继而又被派到关中镇压那里的起义军。与宇文泰一起到关中的一大批鲜卑人都来自武川镇,当高欢势力崛起于洛阳时,宇文泰也已经成为关中武川鲜卑人的首领了。

东、西魏对比

国力弱小的西魏,在其初期不得不迎击强大东魏的一次次征讨,虽然没让东魏占到太多便宜,但自己也在慢慢地赔着老本。

恶劣的环境,严峻的形势,对宇文泰来说,既是意志品格的砥砺,也是政治智慧的考验。宇文泰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应付这一切吗?

武定元年(西魏大统九年,543年),东魏北豫州刺史高慎据虎牢降西魏。宇文泰亲率大军前去接应。与此同时,东魏主高欢也率十万大军赶到黄河北岸。为了阻止东魏军过河,宇文泰从黄河上游放满载燃料的火船顺流而下,企图烧毁架在黄河上的浮桥。东魏军则事先准备好长铁锁链,待火船快到时将其钩住,拉向岸边,使浮桥完好无损。东魏军顺利渡过黄河,在邙山脚下布阵;西魏军向邙山推进,两军在此进行大战。东魏军大胜,宇文泰六七年辛苦经营起来的十万大军,损失了一多半。

由于进入关中地区的鲜卑人不多,纯粹依靠鲜卑人来补充军队显然不现实。宇文泰同时从汉人中间征收兵员,征募汉族豪强地主武装,以后又进一步招募均田农民入伍,西魏军队中汉族士兵的比重逐渐增加。

宇文泰采取鲜卑八部的形式,建立了一套军队统辖系统。宇文泰、元欣、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为八个柱国大将军。其中宇文泰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元欣因为是西魏宗室,柱国大将军仅为虚名。余下六位统率六军,每个柱国大将军下有两个大将军,共十二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有两个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六柱国合计有兵四万八千人左右,这支军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府兵。

2000年,在山西太原东郊王家峰北齐徐显秀的墓中,发现了一幅当时的壁画。画中的武士们一个个腰系革带,足蹬长靴,服装为小袖大开领,典型的北朝鲜卑打扮。

如果说东魏军队的装束具有许多鲜卑特征,那么从形式上看,西魏的府兵制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

西魏的府兵形式上采取鲜卑旧日的八部制,军队将领不仅鲜卑人恢复了昔日的鲜卑姓,就是汉人也被赐以鲜卑姓:李虎赐姓大野氏,李弼赐姓徒何氏,赵贵赐姓乙佛氏,杨忠赐姓普六茹氏。所统领的士兵皆以他们主将的鲜卑姓氏为自己的姓氏。

西魏的府兵制,被一道人为的血缘纽带和宗族色彩所包裹,尽管这血缘和宗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但它让六镇鲜卑人觉得自己的身份提高了,地位改变了;它让汉人将领有了被当权者信任和依靠的感觉,从而加强了胡汉结合的紧密程度。

宇文泰的强国措施不仅是府兵制一项,而是包括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的制度。政治上实行以德治教化为主、法治为辅的统治原则;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提高了服役年龄,缩短了服役时间;思想文化上推行儒家学说。通过这些措施,西魏的国力迅速增强。

北周武帝的武功与文治。宇文护,宇文泰的侄子,自幼随宇文泰征战,深受宇文泰的赏识。宇文泰死前,遗命宇文护辅佐十六岁的儿子完成帝业。

不到两个月,宇文护就把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扶上帝位,代替西魏建立了北周。

宇文护任北周宰相,专权跋扈,引起了新皇帝宇文觉及一些功臣的不满。宇文护则采取了镇压政策,他杀掉了宇文觉,处死了柱国大将军赵贵,逼死了另一个柱国大将军独孤信,另立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为帝。

鲜卑武士像

然而宇文毓也不是俯首听命之辈,宇文护渐渐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终于在两年多以后毒死了宇文毓,另立宇文泰的四子宇文邕为帝,这就是北周武帝。

短短的三四年之间,宇文护为了专权,先后杀了两个皇帝和一批旧时功臣,北周政局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据史书记载,宇文泰死后,北周府兵二十四军皆由宇文护指挥,所有调动,必须有宇文护手书。宇文护府邸的禁卫,规模比皇帝还盛大。国家事无巨细,全都先由宇文护决断,然后报告皇帝。

与两个哥哥截然不同,武帝宇文邕对这一切欣然接受。不但如此,他还下令仿照西周尊崇周公的先例,在宇文护封国建立皇祖别庙,由宇文护主持祭祀。

没有了皇帝被杀,没有了权力冲突,平和的气氛笼罩着长安城,笼罩着城内的皇宫。

然而,平和的背后却酝酿着一场事关北周前途的殊死斗争。

史书记载,宇文护不识大体,自恃建国家、立皇帝之功,大权在握。凡所委任,全都不堪其职。而且诸子贪残,僚属纵逸,倚仗宇文护的威势,蠹政害民。长此下去,必定断送北周的前途。

建德元年(572年)三月十八日,宇文护例行从封国进京拜谒皇太后。皇太后叱奴氏,是武帝宇文邕的生母。宇文护每次拜见太后,太后总是让他坐下,而让武帝站在一旁。

拜见皇太后之前,武帝先在文安殿接见宇文护,对他说:“太后年纪大了,却喜好饮酒,酒后喜怒反常。我虽然屡次劝谏,却没有效果。希望兄朝拜时能劝谏太后。”又拿出亲自抄写的周成王所作的《酒诰》对他说:“见太后时给她读一读这个。”

兄弟二人走进含仁殿拜见太后,正当宇文护坐在皇太后身旁给她读《酒诰》的时候,站在他身后的宇文邕用手中的玉圭照着他的头部狠狠砸下,宇文护当场倒地。事先埋伏的武帝亲信冲出,将宇文护的头颅割下。

宇文护专权的时代随着他生命的结束而结束了。武帝亲政,掀开了北周历史新的一页。

武帝亲政的头一年,北周发生严重的蝗灾,加上连年用兵,征发徭役,造成百姓逃亡,土地荒芜。

百姓安宁,政局则平静;与民休息,天下则安定。周武帝深知这个道理,亲政伊始,所下的第一个诏书便是“自今正调以外,无妄征发”。

1944年4月,当人们修建洛惠渠时,在今天陕西大荔城西北的义井村,挖出了古代修建渠道的工具,经考证为汉武帝时所开凿龙首渠的遗迹。

北齐菩萨头像,山西太原龙山童子寺遗址出土。

北齐力士头像,山西太原龙山童子寺遗址出土。

北周武帝亲政后,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开河渠,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开龙首渠,以广灌溉”,使关中地区成为北周的粮仓。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劳动力则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为了把大量的劳动力引进农业生产领域,北周武帝实行了释放奴婢、杂户的措施。自保定五年至建德六年(565—577年),先后五次发布释放奴婢的诏令,几十万口的奴婢、杂户有的就地为民,有的成为主人的部曲,有的听任还乡。

奴婢变成自由民,提高了劳动生产积极性,增加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封建生产关系,可以说是一次政治、经济领域的革命。

分裂、战乱、旱涝、瘟疫……一个个天灾人祸纷纷降临在百姓头上。当他们觉得不堪忍受时,便纷纷遁入空门,向来世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佛教在北朝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到北周、北齐时,寺院已有四万余所,僧尼达三百多万人。

寺院既是宗教场所,又是经济组织,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人手。他们既不向政府缴纳租调,也不承担国家的徭役。这就意味着,僧尼人口越多,朝廷的财政收入就越少。

急于发展经济的北周武帝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于是,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展开了。

灭佛的范围从关中扩展到整个北方,层面由经济扩展到文化。周武帝指责佛教不敬父母,通过灭佛来推崇孝道,这绝不是借口。周武帝在位时非常重视文化习俗层面的建设和改革。

中国自古重婚姻,认为婚姻乃人道之始。传统婚姻重伦理,而鲜卑婚俗则常显出与伦理不合之处。

北魏清河王元怿是孝文帝之子,是宣武帝元恪的弟弟。宣武帝死后,元怿竟与宣武皇后通奸。

安定王元燮是景穆帝的孙子,北海王元详是景穆帝的曾孙,论辈分,元燮是元详的从父,但作为侄子的元详,却与元燮的妃子高氏通奸。在西魏、北周之前,拓跋鲜卑不计辈分的乱婚,已经乱到了冲击一般封建伦理纲常的地步,两性间的关系已经乱到弟奸嫂、侄烝婶的程度。

从宇文泰开始,就对婚俗进行了改革。西魏大统九年(543年)正月,诏“禁中外及从母兄弟姊妹为婚”。中外,指姑之子女与舅之子女;从母即姨母。按照这个规定,姑之子娶舅女、舅之子娶姑女以及和同姓姐妹的后代结婚,都在被禁止之列。中外及从母兄弟姊妹不婚是对姑舅亲、姨表亲等近血缘婚姻的限制。

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六月下诏:“自今以后,悉不得娶母同姓,以为妻妾。其已定未成者,即令改聘。”与母同姓便不能娶,其中自然包括不许子烝母、外甥娶姨等逆缘的性关系和婚姻。

西魏、北周的婚俗改革,在民族习俗方面,模糊了鲜卑、汉族之间的界线,使其政权获得了汉族关陇大族以及其他著姓的支持。

周武帝十分重视儒家文化教育。他听说后梁沈重“学冠儒宗”,便亲自给他写信,并派人前去邀请他到长安讲学。

他还下诏规定,诸贵族子弟入学,先要给老师送礼物,学成之后,还要举行祭奠孔子的仪式。

周武帝十分重视礼制的建设,说礼可以使人“在上不骄,处满不溢,富贵所以长守,邦国于焉乂安”。

他还下诏要求表彰孝子的行为,通过表彰孝子达到提倡儒家道德、改变社会风气的目的。

军事武装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军队是统一天下的工具。在三方鼎立的形势中寻求自强自立,追求天下统一的北周武帝,自然不会轻视军队的建设。

在其父宇文泰府兵制的基础上,周武帝又采取了一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周武帝亲政的第二年,下令“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

改军士为侍官,使士兵成了皇帝的侍卫,军士的地位有了提高,自然会踊跃从军,勇敢作战。

募百姓为兵,即把府兵的来源扩大到所有国民,“是后夏人(汉族)半为兵矣”,军队的阶级成分和民族成分进一步发生变化。

除其县籍,就是从军者另立军籍,以作为免除徭役的依据。

为了提高军队的军事素质,周武帝还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军事活动。有时是集合各级将领教以战阵之法,有时是亲率六军讲武于城郊。练兵阅武的时候,他总是身体力行,和将士们一起翻山越谷,履涉艰辛。

北周的灭齐之战。西边日出东边雨。与北周形成鲜明对照,北齐却是日益衰落。

与北周武帝即位同时,北齐武成帝高湛也登上了帝位。高湛的昏庸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他不理朝政,重用奸佞,终日沉湎于酒色,生活淫乱。

他的儿子齐后主即位后,更为昏暴,杀人如儿戏,又大修宫苑,苦役百姓。整个北齐民穷财尽,阖境嗷然。

《历代画像传》中的齐后主高纬

北齐还推行反汉化政策,滥杀中华朝士,辱骂汉人为“贱汉”,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建德四年(575年)七月,北周武帝发布了伐齐诏书:“今白藏在辰,凉风戒节,厉兵诘暴,时事惟宜。朕当亲御六师,龚行天罚。庶凭祖宗之灵,潜资将士之力,风驰九有,电扫八纮。可分命众军,指期进发。”

十七万北周大军在武帝的指挥下,直指北齐洛阳。经数月鏖战,仍没有攻克。在这关键时刻,统帅武帝生病,北周军队只好撤兵。

第一次伐齐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通过这次军事行动,北周获得了经验和教训,也进一步探明了北齐的虚实,看到北齐的军事调动没有章法,如同儿戏,了解到北齐朝政昏乱,政由群小,百姓嗷然,朝不保夕。这使周武帝更加坚定了灭齐的决心。

唐阎立本《北齐校书图》。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高乾和等十一人共同校勘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

建德五年(576年)十月,武帝第二次发布伐齐诏书:“伪齐违信背约,恶稔祸盈,是以亲总六师,问罪汾、晋。兵威所及,莫不摧殄,贼众危惶,乌栖自固。暨元戎反旆,方来聚结,游魂境首,尚敢趑趄。朕今更率诸军,应机除剪。”

此次出兵攻击的目标为晋州(今山西临汾)。晋州地处晋阳、洛阳之间,将洛阳与晋阳南北连成一线。周军的战略部署是:先攻击晋州,扼其咽喉,等齐军来救,再集大军一举消灭来援的敌之主力,然后乘胜东进,直捣北齐京都邺城。

北周十月四日出兵,二十七日攻占平阳。为了吸引北齐主力,在攻占平阳以后,周武帝留下梁士彦率一万精兵镇守,自己率主力撤回长安。北齐后主高纬果然率主力攻打平阳,而周武帝仅在长安停留三天,又率主力东返,在平阳城下与齐军主力展开决战,齐后主兵败逃回晋阳。北周军乘胜追击,十二月十三日追到晋阳。齐后主以高延宗为相国,主管晋阳防务,自己则逃至邺城。十七日,北周军攻破晋阳,生擒高延宗。二十九日,周武帝亲率大军进攻邺城,齐后主让位于八岁的皇太子高恒,自己做太上皇,做好了出逃的准备。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初九,北齐太皇太后、太上皇后以及幼主高恒先后逃往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正月十八日,北周军队进攻邺城,齐军出战大败,后主也逃往济州。北周军逼近济州,镇守济州城北碻磝关的北齐将领高阿那肱投降,北齐后主南逃,中途被俘。建德六年(577年)二月,北周平定了北齐全境,统一了北方。

武帝所领导的北周,是一个经过又一番胡汉融合过程而产生的具有勃勃生机的政权。这个政权既有塞外游牧民族的豪放,又有中原农业民族的精细;既有塞外金甲铁骑的骁勇,又有中原运筹帷幄的睿智;既有兵强粮足的物质基础,又有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

北周武帝是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志向是北平突厥,南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

他有实现志向的能力和素质。

他生活简朴,身穿布袍,睡盖布被,没有金玉饰品;宫殿为土阶数尺,没有斗拱,没有雕文刻镂;后宫嫔妃,不过十余人。

他爱兵如子,见到有士兵光脚行军,便脱下自己的靴子赐给他。巡视部队时,能叫出主帅姓名,使将士感见知之恩。

他身先士卒,每至征伐之时,总是亲自上阵。性又果决,能断大事。

他与将士同甘共苦。平齐战争开始时,臣下请求为他换一匹好马,他拒绝说:“为什么要我独乘良马?”

历史给了他统一天下的机会,然而上天并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578年,他率军北伐,途中便感不适,回到京城后病故,年仅三十六岁。

华夏河山的重新统一,因为他的去世向后推了九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陈朝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