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万吨巨轮的诞生
中国长期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出卖资源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要么奢侈消费掉了,要么作为赔款、外资利润流失,要么被通货膨胀吞噬,要么变成金银外汇被席卷一空。生产设备或毁于战火,或被拆迁。几乎一无所有。作为民族安身立命之本的知识和技术,一片空白。
国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知识分子对现代工业社会一无所知,满口仁义道德,之乎者也。发展民族的知识和技术是发展民族经济的重中之重,中国必须走“租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造船”
知识和技术蓄积之路。
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建造万吨巨轮。首先要有各种钢材,需要一炉炉炼,一炉炉试验,一炉炉失败。有了钢材还不行,还需要锻造成大型锻件,需要研制万吨水压机。有了锻件,还需要用车磨铣刨等机床精加工。万吨轮还需要油漆、各种非金属材料,需要建立化学工业。
万吨轮的控制调度通信,则需要电力电子和信息电子技术……第一艘万吨巨轮的诞生是那么艰难,充满了坎坷和失败,就像煤的诞生,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只是一小块。需要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从无到有建立和协调配合,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和比较优势,但它积累了民族的知识和技术,培养了大量的各门类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随着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逐步成型完善,汽车、火车、飞机、
建筑、桥梁、家电,及形形色色的新制品都会从这根干上长出枝条,开花结果。
新中国并不是传说中那样闭门造车,而是积极谋求从国外导入技术。由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债务,不依法依契约办事,被民主国家强力封锁。50年代中期,系统地从苏联导入156项重点基干工程,中国开始了发展自主技术力的历程。但是,苏联要把中国纳入以苏联为核心的经济分工体系,1960年中苏经济断交,撤走专家和图纸。中国走上了以自力更生的道路。
民族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之路是那么艰辛坎坷。日本赶上了殖民时代的末班车,可以对外征战掠夺。中国只能依靠全民族的节衣缩食,默默奉献,构筑民族奋飞的翅膀。1964年原子弹实验成功,67年氢弹实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迈进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71年核潜艇下水和导弹驱逐舰实战配备,中国成为世界大三角的一极。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成功突破了国际封锁。
1963-65年(契约年),中国绕过美国的阻拦,从西方国家(含日本)导入31个基础项目,主要是石油化学、制刚设备、化纤、船舶等。1972-1974年(契约年),基干项目从日本导入79、美国28、英国41、西德4、法国8、荷兰瑞士意大利各1,共170项。从卫星通信设备、
电子设备到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门类广泛。这次技术引进的水准、门类广泛程度远超过前两次技术引进。
中国的技术积累走的是一学、二用、三赶、四超的自力更生之路,自我技术力迅速提高。
学习MIG21,仿制改进成了自己的J7系列,并大量出口,还派生出了J8。学习B707,研制了自己的大型客机Y10。各种工业生产设备也很快从引进到仿制,再到改进提高。中国的第一几乎都诞生在这个年代。
从6、7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曲线,可以清晰体会到基干产业逐步成型磨合跳动的脉搏,如图7。
图76、70年代实质成长率和投资率
中国经济是年轻的经济,与衰老期的经济不同,回复力非常快。经济停滞是由于政治斗争,而不是经济构造上引起的。67、68年激烈武斗,使这两年连续减少,后续两年迅速回复,76年打倒四人帮时也是同样。这种后退与美国的大恐慌和中国大跃进时期不同,不是由于经济构造引起的后退,中国的基干产业正迅速成长。66年到78年,实质成长率6.6%。按照一般的分类基准,0-3%低成长,3-6%正常成长,6-9%高成长,9%以上超高度成长。文革期平均6.6%,属于高度成长。并没有经济大混乱,濒临崩溃。
一般很难实现GNP中超过30%的蓄积率。日本经济60年代固定资本形成率超过30%,实现了高度成长。中国65年前虽然有超过30%蓄积率的年份,但没有持续,70年到80年连续11年强蓄积体制。这种强蓄积构造是80年代超高度成长的基础。这种构造被注入大量外资,达成了改革开放年率10%以上的成长。
到70年代末,中国已经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可以独立设计生产现代工业的几乎所有门类的产品。天上有卫星、大型喷气客机,地上有汽车火车,海里有万吨轮核潜艇,此外计算机、微电子、家电……,应有尽有。中国在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从只能仿制汉阳造,一跃成为科技先进国家,走完了日本近百年的知识和技术积累之路,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扫除了文盲。在民族即将奋飞的前夜,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70年代末的中国就像欲展翅高飞的雄鹰,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