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后赤壁赋

字数:4231

是这岁年十月之望,步步行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bǎn斜坡。

这年,跟写《前赤壁赋》同一年,宋神宗元丰五年。

“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

苏轼到黄州,起初住在寺中,迁到临皋亭,然后在东坡建草堂,于大雪中施工,自署“东坡雪堂”。

东坡和两个熟识的人同行,自雪堂经黄泥坂往临皋。他不称他们为“二友”,他称“二客”,显示彼此的关系。

两游赤壁,都写夜景,都未在文章开始标出夜字,以后逐步深入。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四字一句,快板轻敲。地上有霜反射月光,树上没有浓叶遮蔽月光,月更明,人影更显,境更空旷清幽,一幅秋夜行路光景。文句充满诗意,可谓诗画俱备。

可以想象,三人上路时,月亮还没出来,眼中只见霜露既降,木叶尽脱。走着走着先看见地上有自己的影子,再抬起头来看见明月,于是唱起歌来,边走边唱,层次和前赋相似。

后赋多用四个字的句子,与前赋有异。

已而过了不久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如此良夜何!”怎样面对这么美好的夜晚呢?

起初快乐,但马上心生更高的欲望,有所不足。层次和前赋略同。

望月思饮,已是中国诗人的固定反应。李白诗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韩愈诗云:“有酒不饮奈明何!”赵鼎诗云:“芳尊美酒,年年岁岁,月满高楼。”

因为“月白风清”,这才有如此良夜。“月白风清”,人间少了烟火气,未免教人有些“不胜寒”,倘能有酒有肉,这才没有遗憾。这一段话如果没有“月白风清”一句,人人写得出来,有了“月白风清”,一定要苏轼这样的人才写得出来。

如此良夜应该有酒,如此良夜偏偏没有酒,这在布局上称为阻碍。阻碍不可造成停顿,阻碍是为了转个弯儿发展,“柳暗花明又一村”。白话文学也常常如此。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但是安所得酒乎?”

“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什么地方可以弄到酒呢?

鲈鱼,以松江所产最有名,据说有四个鳃。松江又名吴江,现有的吴淞江到了上海叫苏州河,上海有松江区。“状如松江之鲈”,当然并不是松江鲈,但引起丰富的联想。

现在不但有肴,而且是难得之鱼,而且今天傍晚才捕到,很新鲜。极匮乏中忽然有极丰富。“状如松江之鲈”这一句的作用,可以和上一段的“月白风清”相比。

“薄暮”,捕鱼的最后机会,天黑以后就收工了。“举网”,好像很容易,意外的收获。观察了鱼的形状特征,足见对这条鱼的重视。

阻碍之后,出现转机。

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你不时随时之需。”

东坡回到临皋和太太商量晚饭的事,主词省略。东坡结婚三次,这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王夫人,四川眉山人。夫人预藏斗酒,在关键时刻为《赤壁赋》增色,受后世文人称赞,“东坡妇”成为典故。

“斗酒”,“斗”是量器,有大斗小斗。诗人所谓“斗酒”,多半表示有一点酒,可以畅饮一次,容量并不精确。

中国从前的文人不知计划家庭开支,常常缺钱买酒,于是有拔簪买酒待客和卖发买酒待客的贤妇。元微之诗云:“泥他沽酒拔金钗。”有人说世界多灾多难,全赖妇女平时善于储藏,“以待不时之需”,家家度过荒年,如果没有女人,人类早已都饿死了。

直到此处,后赋还是潇洒自在,景美情平。

写出生活的简陋,也可以说是困苦,似乎流露于无意之中。有人说这是坡公的修养,外境已不能转移他的内心。就写作技巧而论,不用形容词,不用惊叹号,没有指示的判断的句子,自自然然使境界现前,有人称为“示现法”,示现是佛家用语,原指菩萨随机缘而出现化身。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曾日月之几何”,“曾”,从上次游赤壁到现在;“日月”,代表昼夜,昼夜代表时间;“几何”,多少?不多,不久。用白话来说,“一共有几天啊”。日月并非星球,几何并非数字,“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江山”也不专指长江和赤壁,隐有人生世事之意。坡翁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定要说“夜半”错了,是“拂晓”;一定要说“夜半”没错,在两点十五分,都很好,也都不是诗人的事情。

写景的句子整齐,似骈;叙事的句子不整齐,似散,充分发挥骈散结合的优势,节奏也因之变化灵活。文章有好几个地方用一连串短句展开,然后用一两个长句将此一小段收束,短句节奏快,长句节奏慢,好像刹车前灭速慢行。例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后继之以“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是也。此中诀窍,今天的白话文学作家仍在香火相传。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都是名句。篆刻家常用来刻成“闲章”,书画家乐于使用。四个短句,无限江山,好像看大师作画,轻巧地移千里于尺幅之中。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极优美地写出极平常的景象,极平常的景象因此极优美。上次七月游赤壁,夏季多雨,江水高涨,江景辽阔;现在十月游赤壁,秋季雨少,水位降低,但大江东去时仍然有澎湃之声。“曾日月之几何”,不过三个月,“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是“自其变者而观之”吗?后赋比前赋,景有异,文有异,思想情感亦不尽相同。所以东坡在后赋中避免议论,以丰富的意象为特色,提高了象征性。

至此,后赋与前赋完全分开。可以设想,东坡有意分开,作家不可企图“两次插足于同一河流之中”。

予乃摄撩起衣而上,履脚踩巉chán高险岩石,披分开蒙茸róng杂草,踞jù蹲坐虎豹怪石,登虬qiú龙弯曲的树木,攀栖居住鹘gǔ凶猛的鸟之危高巢,俯冯夷河神之幽宫长江。盖二客不能从焉。

舍舟登山。上次游江为主,此次登山为主。景为前赋所无,文与前赋有别,两赋这才千古并存,否则有一篇也就够了。

“摄衣”,平时服装不宜登山,东坡赞山似临时乘兴,有性情!时在夜间,东坡又毫无装备,读者先为他的安全提心吊胆,下文读来特别有张力。

一路人迹罕至,只有凶猛的鸟才在此居住。东坡在岩石上、乱草间寻落脚之处,坐在形状凶猛的石头上休息一下,有时得攀树前进,“山高月小”,“断岸千尺”,长江俨然是水神居住的神秘的宫殿。

体会节奏:“履巉岩”云云,接连四句,每句都是三个字,急促紧迫,快板,与山势险峻、夜色恐怖相应,继之以“攀栖鹘之危巢”云云,两句都是六个字,由短转长,由急转缓。末以散文句法“盖二客不能从焉”作小结。

景再变,不似人间,东坡似乎暗喻自己处境恶劣。“盖二客不能从焉”,行到水穷处,万径人踪灭矣。东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些地方,作家不能依赖“直抒胸臆”,要做到弗洛伊德所谓变形伪装。

前贤说,文学作品是写“意象”的,意象,寓意于象,象中有意。作家写出来的是“象”,没写出来的是“意”,读者由已经写出来的部分发现未写出来的部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象,感叹国势衰落、好景不常是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象,当局者迷是“意”。“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据说有禅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象,朱熹认为“天地所存者神,所过者化”是意,所以有人指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诗。

划然破空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啸”,撮口吹出声音,发出高昂悠长的声响,抒散胸中郁闷。岳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三国时代的隐士孙登,月下长啸,裂石穿云,据说跟道家的内功有关系。

在这里,长啸的声音似非东坡发出,可能是兽声或风声。虎啸,风啸,海啸,都用“啸”字。月明夜深,山高风急,水远舟小,本来就没有安全感。“山鸣”,想想“山高月小”。“谷应”,想想水涌,想想“断岸千尺”,想想“俯冯夷之幽宫”,啸声竟能“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可知对东坡震撼之大。啸声得山、谷、风、水相应,文章亦如七窍之石,窍窍相通,呼呼生风。

“二客不能从焉”,写出人与人的疏离,“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写出人与自然的冲突。至此,东坡完全孤立。想想东坡有何等遭遇,这一段描述,或许是东坡大难不死之后、忧患未已之时,恐惧心理之艺术化。前赋无此境界。

反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下山回舟中,和两位客人相聚,但三人再无像前赋那样的交集。船向江中驶去,不预设目标,听其自然,象征东坡的生活态度。

中国读书人幼而学,学儒家,儒家能感化人,但并非人人都可以感化,所以壮而行,用法家。法家以种种手段解决问题,手段未必正当,而且你用法家对人,别人也用法家对你,人力有限,天道难知,日久伤心、亏心,胸中郁结块垒。为求老而安,归入道家或释家。“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可以视为道家的态度矣。

写到这里,后赋文势已尽,倘就此结束,也是一篇很好的小品。但是道家给他更多的想象力,抑而后扬,山外犹有更高山。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黑色裳下身衣服缟白色衣上身衣服,戛jiá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戛然”,金石叩击声。文言拙于状声,鹤鸣与金石声挂钩,形容其不寻常,增加诡异气氛。鹤,道家的动物。鹤身上白下黑,太极图的颜色。此时二客犹在舟中,三人无言,孤鹤,鹤在诗中从不成群结队。掠舟而西,由头顶上低飞,飞得很快。为何要绕个弯子从舟上飞过?对人关怀吗?终于绝情而去。夜深江冷,鹤是唯一出现的生物,距离人类较近,但鸣声戛然,距离人声太远。东坡写来不动情感,道家的态度,是否表示道家并未能使他得到救赎?耐人寻味。

这一段已恍惚如梦境矣。

须臾不久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鸟羽所制的宽大外衣蹁跹piān xiān舞姿,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óu昔前日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你也耶?”

“非子也耶?”不是你吗?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船上睡?回家睡?“过临皋之下”,应是回到家中。

道士穿羽衣,与“羽化登仙”挂钩,行走姿态如飞似舞,与鹤挂钩。设计将梦境与现实混淆。明明是当天晚上发生的事,说成“畴昔”,也是梦中的时间观念。

“呜呼噫嘻”,此处似乎用不着悲叹,有学问的人说是在“忽然想起来”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一般词典没有这个解释。

二客在前赋中有表演,后赋是东坡一人担纲,结尾高潮尤无他人参与之余地,心境孤绝。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梦境混沌,何时说破,何时梦醒。此时东坡认为能跟他对话的人只有一个,就是这个道士,但道士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就是梦破,空留惆怅。道士就是鹤,鹤就是道士,飘然现身,难得,但无作为。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如果是在家中,户外能见度很高,东西南北都看得见,不写月色,满眼月色。如果是在船上,只见满江月色,可连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更觉有余不尽。

前赋始终在船上,后赋一再换场景:路上→家中→舟中→山上→舟中→家中。文章的完整性未受影响。前赋心情变化小,后赋心情变化大:平和→紧张→松弛→有限度解脱。象征:退出人事,遁入自然,有限度退出自然,有限度回归人事。空明境界似不及王维,但因此我们更愿意拥抱他。

前赋抑扬开阖,明显有布置,后赋抑扬开阖,不留痕迹。

前赋人物热闹,场面说得出、看得见,后赋人物孤冷,心境说不出、感觉得到。文学作品以道家思想升华五浊人生,成功的范例。有人说,“读赤壁两赋,胜读一部《庄子》”。

前赋难写易读,后赋难写难读。王世贞诗云:“赋是双珠可夜明”,后赋可能更圆润纯净。唐庚云:“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一语或可得,通篇不可得,东坡亦不能复制,如王羲之写《兰亭集序》。

我们能够马上学到的是:如果你多次做一件同样的事情,如果每次都要写一篇散文,怎样写才可以避免重复?举例:如果你在国外,你的校友会每年开一次大会,如果你为每一次年会写一篇散文,学东坡!每次找一个角度,选择一个重点,如此,每篇题材不同,文章推陈出新。

例如,这一年,老校友来得特别多,他们都七老八十了,儿孙陪着,媳妇搀着,成为今年大会的特别景色。你就由这个角度切入,发掘他们今年为何都来了,每个人有一个理由,其中有很好的故事。写他们的成就,等于写母校的成就,写他们对母校的感情,可见全体同学对母校的感情。他们吃得很少,捐款很多,席散,一个一个颤巍巍地走了,望着他们的背影,盼望他们明年再来。

也许这一年新校友特别多,一群学弟学妹,毕业未久,老同学多半不认识他们,但是一见如故。他们很活泼,会唱校园中新近流行的歌曲,有几位读的是学校新增的科系。为什么他们同时在这里出现呢?这跟最近一次移民潮有关系。散席时珍重再见,他们说,明年恐怕很难再来参加了,这个大都会只是他们临时的集散地,他们由此各奔前程,摸着石头过河。老同学望着他们的背影,回想自己的往年。你可以由这个角度组织文章,写母校培养出来的奋斗勇气,互助精神。


苏轼:前赤壁赋柳宗元:捕蛇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