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韬

字数:1035

【题解】

《武韬》为《六韬》全书的第二部分,共由以下五篇组成:

《发启第十三》首先论述了伐商时机是否已经成熟的问题。作者提出应从“天道”与“人道”两方面加以考察,但从文中所描述的商王朝朝野上下的“亡国之征”来看,他更看重的是人道,认为殷商已到“亡国之时”,周人可出大兵讨伐。其次,此篇提出了“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命题,这既是对《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全国为上”、“全争于天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延续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厌恶杀戮的人道主义精神。“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则表达了道家“贵雌守柔”的斗争哲学。再次,认为要让天下人获利而不是掠夺他们的利益,这样才能拥有天下,所谓“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并重申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观念,要求君王与天下百姓同舟共济,同享天下。最后,指出军事斗争高度复杂,异常隐秘,非常规思维活动所能把握,所谓“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

《文启第十四》,与上一篇相比,本篇的道家思想色彩更为浓重,充分论述了道家的圣人之道,其内容包括了遵守天道、无为而治、贵因守静、顺应民意、因势利导、见始察终、不繁刑扰民、不与人争等。

《文伐第十五》阐述了十二种“文伐”之法。所谓“文伐”指的是用政治、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打击敌人。十二种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敌方的国君及其近臣、忠臣、乱臣等,他们是掌握敌人政治、军事大权的核心人物。此篇指出可以通过贿赂、欺骗等诡诈手段以收买、迷惑、离间他们,从而达到“不战”而削弱、瓦解敌人力量与意志的目的。

《顺启第十六》指出君主想要夺取天下,必须具备六个条件,即宏大的器量、诚信、仁慈、恩惠、权力、遇事果断不疑惑,还重申了“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的理念。该篇“天下”一词一共出现多达二十九次,显示了作者希望君王奋发有为、一统天下的宏大理想。

《三疑第十七》,与本部分前四篇不同,本篇是虚拟的姜太公与周武王的对话。姜太公针对周武王的“三疑”——所谓“恐怕力量不能攻克强敌,恐怕不能离间敌人的亲信,恐怕不能瓦解敌人的民众”,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因之,慎谋,用财”。“因之”,就是因势利导。对手强大,可“养之使强”,不妨助力对方,表面上让它变得更加强大,实际上让它陷入“太强必折、太张必缺”的覆辙。这里遵循的是道家“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第三十六章)的斗争哲学。“慎谋”,即慎用计谋。围绕这一观点,此篇还进一步提出了“凡谋之道,周密为宝”的精辟之论,给出了许多阴谋手段,如贿赂敌君的宠臣、闭塞敌国的耳目,用美色、厚利、美味、娱乐去迷惑、摧毁敌人。“用财”,指的要舍得花费钱财。此篇认为不仅要舍得花钱去贿赂敌君的宠臣,还要舍得把钱财花在百姓身上,这样才会赢得民心,进而赢得人才,夺取天下。

发启第十三

文启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顺启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兵道第十二发启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