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正式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开放的目标确立下来,意味着存在多年的计划与市场之争在指导思想领域基本结束。为了配合加快建立新体制的要求,国家计划手段被逐渐削弱,中长期计划更加注重经济社会通盘考虑,政府经济职能由微观计划向宏观调控转变。
1.“八五”计划(1991—1995)的制定实施
1990年12月,党的第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十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纲要》把十年规划远景和五年中期安排结合起来,从实现本世纪末战略目标的要求出发来制定“八五”计划。由于是在政治风波之后不久制定的,“八五”计划在发展目标上主要强调确保经济与社会稳定,制定的指标力求稳妥。为此提出,“八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八五”计划规定: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82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合计为26000亿元(不包括物价上涨因素)。
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著名的系列谈话,被称为“南方谈话”。在谈话中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并提出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应该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南方谈话为经济建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各地大干快上的热潮兴起,使得“八五”计划显得有所不适。
在此形势下,1993年国家计委对“八五”计划进行了大调整。调整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八五”计划后三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由原来平均每年6%调高到8%—9%。(2)产业结构的调整。强化交通运输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工业的发展,重点是加快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加快重要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重点是加快钢铁、建筑材料和石化工业的发展,同时加强资源节约工作;加强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粮食产量指标未作调整,但要求大幅度地增加优质品种的产量;按照规模经济、合理布局和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发展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3)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及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调整。重点是扩大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市场,扩大投资规模。总之,这个调整是为经济高增长服务。
从实施结果来看,“八五”计划完成得较为理想,完成百分数均值为267%,完成率为89%,基本完成率为89%。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增速达到历史最高,而且增长相当稳定。经济年均增速12%,是所有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的时期,经济增长比较平稳。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1.6%,完成193%;第二产业增长速率为17.4%,完成174%;工业总产值增速22.2%,完成342%;农业总产值增长率4.2%,完成120%;第三产业增长9.9%,完成110%;国民收入增长率为11.6%,完成232%。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提高很快,绝大多数指标都超额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增长,所有指标均大幅超额完成,标志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加速增长期。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人民基本生活条件改善很快,绝大部分指标大幅超额完成。
2.“九五”计划(1996—2000)的制定与执行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纲要》。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
“九五”计划制定的指标更注重宏观性、战略性与指导性。其主要任务是: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九五”计划实施期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对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及其变化,是历次五年计划执行和实施中比较少见的。国际上,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广泛应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全球化进程加速,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整个亚洲,对中国出口、利用外资以及经济增长都带来了较大冲击。在国内,通过宏观调控,通货膨胀过高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同时,由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与经济的发展,市场结构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九五”计划后期,内需不足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下岗职工增多,企业经营困难,出现经济增速减缓,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
从实施的结果来看,“九五”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基本完成,平均完成百分数144%,完成率76%,基本完成率94%。这一时期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增长更加平稳,主要经济增长指标基本完成。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4%,完成105%;第一产业增长率为3.5%,完成100%。第二产业增长率为9.8%,完成98%。第三产业增长8.2%,完成9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为零增长,经济效益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农民纯收入增长率为4.7%,完成了11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增长率为5.7%,2000年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77%,完成96%。人口为12.7亿,完成了控制在13亿以内的目标。
“九五”期间,中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在1997年比预期目标提前三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为进一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从计划指令到宏观调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确立后,中国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境下,国家中长期计划的内容出现明显变化。
第一,发展和改革并举,将市场取向的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八五”计划提出以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为中心推进各项改革,“八五”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形成了总体开放格局。“九五”仍是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计划从关注经济指标到重视思想理论、制度建设,重视经济社会长期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第二,在关注增长速度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结构合理、综合平衡和提高经济效益。“八五”的基本方针突出了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前提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的适度增长,突出抓好经济结构调整。“九五”计划把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要求大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首次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积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第三,越来越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方式。“九五”计划明确提出“两个转变”,其中转变增长方式在中长期规划中被首次提出。“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指出,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四,越来越强调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八五”计划开始强调把发展国民经济作为科学技术工作的主战场,要求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九五”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大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加快高技术的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工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国家发展计划中发展指标由指令性指标向指导性、预测性过渡,以及重点从数量型发展向结构性改善转移,政府在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1993年中国经济冲向新一轮高峰,全国大干快上,基建投资迅猛增加,社会总需求强力扩张,货币投放增发和信用扩张严重,通胀迅速提高,经济生活中的过热势头开始出现。具体表现主要是“四高”(高投资增长、高货币投放、高物价上涨和高贸易逆差)、“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和股票热)、“两乱”(金融秩序混乱、市场秩序混乱)。全国零售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如大城市生活物价便上涨22%,使群众受到很大的压力。
面对这种混乱形势,1993年6月中央下发六号文件,出台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的16条措施,严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遏制投资过热,敲碎房地产泡沫。经过三年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着陆的成果,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十六条”里有十三条是经济手段,只有三条是行政手段,因此,此次宏观调控与过去行政收权式的治理整顿是有本质区别的,没有重蹈过去“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覆辙。
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中国的全面显现,中国政府立即做出快速反应,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中央政府采取努力扩大内需,立刻将宏观调控的基调由年初的防经济过热和防通货膨胀的政策,改变为扩大内需的应对方案,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中国在外汇管理、宏观调控和内外经济协调等方面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