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组织大规模经济建设
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109个。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
在工业建设上,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1952年增长210%,平均每年增长25.4%,消费资料的生产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9%。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5%提高到45%,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 (9) 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表3-1是1949—1957年间各年度的工农业总产值指数,它反映了这一期间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 (10)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49年到1957年的八年时间,社会总产值增长了116.7%,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11.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87.8%,大大高于农业的57.4%。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增长了280.4%,大大快于轻工业的136.7%,总体上是一种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增长模式。
表3-1 工农业总产值指数(1949—1957)
注:以1952年总产值实数为100,实数分别为社会总产值960亿元,农业总产值124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10亿元,工业总产值450亿元,轻工业总产值282亿元,重工业总产值168亿元。
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三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
在农业生产发展上,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
在交通运输业发展上,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间,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三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通车。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一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人民生活也得到较大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全国居民、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依次分别由1952年的80元上升到108元,由65元上升到82元,由154元上升到222元;三者年均增速依次分别为4.5%、3.2%和5.7%。 (11)
总体看,“一五”计划的大多数指标提前完成。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9%,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各部门比例关系比较协调,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集中资源于政府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相应的体制政策,使中国工业化成功突破了“贫困陷阱”,初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并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