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从1958年到1962年,其编制过程曲折复杂、大起大落。作为党中央正常建议的“二五”计划,早在1956年9月召开的八大上获得通过。但随后,由于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改变,年度计划指标频繁调整,导致“二五”计划的正式编制工作疲于奔命,正式文本最终也未能面世。
1.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的编制
1955年8月,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颁布后一个月,国家计委就着手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十五年远景规划编制的准备。9月,在对各部委提出的指标初步综合后,国家计委提出了关于“二五”计划控制数字的初步设想:到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700亿元,粮食产量达到4600亿斤,棉花产量达到4300万担;也就是说,按照1957年的计划数字,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农业总产值、粮食、棉花年均增长分别为9.9%、3.6%、5.6%。10月5日,国家计委将这一初步设想上报给中共中央和国务院。12月初,计委主任李富春等人就这一设想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做了专门汇报。
从1956年1月开始,国家计委会同国务院各办、各部,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对第二个五年计划进行综合研究。按照当时反对“右倾保守”和“争取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国家计委修改了“二五”计划和十五年远景规划的控制数字,扩大了建设规模,提高了工农业生产指标。6月下旬,在刘少奇主持的中央会议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稳健方针后,国家计委据此又修订了“二五”计划草案,压缩了过高的经济指标。
1956年7月初至9月上旬的两个多月中,由于计委主任李富春前往莫斯科商谈“二五”计划轮廓草案,“二五”计划的制订工作就由国务院总理直接主持。在此期间,周恩来先后组织20多次大大小小的会议,讨论修改“二五”计划的内容,并多次向毛泽东汇报修改情况。经过精心研究和反复计算,最后制定出一个得到多方认同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作为提交中共八大讨论的重要文件。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周恩来代表中央做《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按照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建设指导思想,周恩来提出“二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2)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3)在发展基本建设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4)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5)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经过大会讨论后,最终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对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针和主要指标进行了规划。在认为国民经济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发展速度的前提下,要求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5%,国民收入增加50%;工业总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左右;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比“一五”时期增加一倍左右;社会商品零售额增加50%左右;职工工资和农民收入均增长25%—30%。该建议提出的指标,虽然部分有些偏高,但从总体上看还是比较稳妥的,从而为“二五”计划正式稿的编制提供了基本依据。
1957年2月,国务院接受中共八大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责成国家计委据此会同各部各省,迅速编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草案。此后,国家计委就督促各部、各地,进入正式计划的编制过程。8月底,李富春对国家计委抓这项工作的进度提出时间要求:9月底之前拟出农林水利、机械、冶金、化工、煤炭、电力、石油等行业的计划控制数字方案;10月底以前汇总研究,并提出劳动工资、文教等部分的方案;11月开始综合,在11月底拟出“二五”计划的任务、方针、政策、指标和重大项目的控制数字纲要,并报中央五人经济小组;12月底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当时的安排)上讨论,征求意见。经过这样的打磨修订,准备在1958年2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二五”计划的正式文本。
然而,就在国家计委紧张有序地组织编制“二五”计划的过程中,毛泽东展开了对“反冒进”工作的批评,改变了中共八大会议确认的稳妥建设方针,致使“二五”计划的编制受到干扰。一方面,毛泽东对“二五”计划提出了求“快”和保“重(工业)”的新指示,国家计委据此需要对计划做大的修改。另一方面,反“右倾保守”的压力和生产计划“两本账”的规定,迫使地方和部门领导纷纷提出新的发展目标。这样一来,面对来自中央、地方和其他部门的压力,作为综合经济部门的国家计委,必然要重新调整原订的计划草案,原定1957年底拿出正式文本的安排落了空。
进入1958年后,“大跃进”思潮日渐浓烈。3月,国家计委通过汇总各地区、各部门重新拟定的计划,提出了“二五”计划“两本账”的设想。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中共中央通过了符合“大跃进”需要的“二五”计划新指标。新指标与中共八大通过的建议数相比,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了一倍,农业方面提高20%—50%。也就是说,中共八大建议的指标绝大多数要求提前三年实现。
八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大跃进”进入高潮阶段。在“超英赶美”和“解放思想”的刺激下,1958年6月中旬,李富春连续召集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主任联席会议,再度汇总各地区、各部门的新指标,向中央提交了新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要点》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以1962年生产6000万吨钢为中心来安排,以钢铁和机械为纲,带动其他指标;“二五”期间工业生产年均增长45%左右,农业生产年均增长21%左右;五年经济建设总投资3000亿元左右。《要点》预计,以钢铁为主的几种工业产品的产量有可能不用三年就可以赶上和超过英国,全国农业发展纲要12年的目标有可能在三年内就基本实现。 (36) 该《要点》内容得到毛泽东充分肯定。
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了国家计委党组提交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意见书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前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创造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按照意见书规定的主要指标推算,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将比1957年增长5—5.7倍,年均增长43%—46.4%;农业总产值为2400亿元左右,将比1957年增长2.5—2.8倍,平均每年增长20%左右;工业总产值约为5700亿元,将比1957年增长7.4倍左右,平均每年增长53%左右;第二个五年合计的基本建设投资约需3850亿元,比第一个五年增长6.8倍左右,重大工业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 (37) 这些指标与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指标相比,又普遍翻了一番。
由于1958年后四个月生产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各地、各部门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当年计划任务的完成和1959年计划的编制方面,已无暇顾及“二五”计划的修订工作。鉴于此,国家计委提议将“二五”计划的正式出稿,推迟到次年四五月份。但在进入1959年以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多端,计划远远赶不上变化,“二五”计划的全面编制工作再也没有条件来完成。这样,“二五”计划的正式文本最终也未能面世。
2.三年补充计划的制定
1959年8月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在批判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要求下,讨论调整了1959年的计划指标,并向全党全民发出了在当年提前三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的“战斗”任务。1960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在各行各业成绩浮夸、数字不实的前提下,宣布八大建议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经过两年的“大跃进”,已经提前三年胜利完成了。
为此,1960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有必要再制定一个“二五”后三年(1960—1962年)的补充计划。受“反右倾、鼓干劲”的影响,通知提出这三年的具体奋斗目标是:(1)提前五年实现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提出的十年赶上英国的口号;(2)提前五年实现12年农业发展纲要目标;(3)提前五年实现12年科学规划纲要任务。
按照中共中央的上述要求,从1960年四五月开始,国家计委负责人会同20多个部的党组书记、六大协作区的委员会副主任,共同研究了第二个五年后三年的补充计划,最后拟订了三年补充计划草案。计划草案提出:这三年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为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独立完整、合理布局的经济体系和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巩固的基础。这个补充计划是以1962年必须达到3600万—3800万吨钢(争取达到4000万吨钢)和6600亿—7000亿斤粮食为核心来安排的,完全体现了继续保持生产“大跃进”的要求: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为5450亿元,比1959年增长117.6%,三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6%;基本建设投资共1410亿元。因此,从制定工作一开始,这个补充计划所依据的材料就是虚假的,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综合平衡的方针,进一步发展了1958年以来盲目拔高指标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