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走样
尽管《人民日报》曾于1960年元旦宣布:“我国提前三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在此虚假浮夸的判断下,中共中央还建议拟订了“二五”时期后三年的追加计划。但实际情况是:直到1962年底“二五”时期结束时,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没有完成1956年最初提出的“二五”计划任务。表5-2—表5-6,反映了1962年、1965年的经济指标与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的“二五”计划建议数字的比较。 (42)
表5-2 农业生产的变化情况
表5-3 工业生产的变化情况(一)
表5-4 工业生产的变化情况(二)
表5-5 市场供需变化情况
当年商品零售货源同购买力的差额
(亿元) 每一元货币流通量
拥有商品库存量
(元) 相应商品零售总额
(元)
1957年 88.3 6.2 9.5
1958年 -3.5 4.5 10.2
1959年 26.1 5.3 8.9
1960年 -74.8 4.1 8.4
1961年 -26.9 3.0 5.5
1962年 58.2 8.3 5.9
1963年 29.8 4.3 7.8
1964年 14.9 4.9 8.5
1965年 8.4 4.5 8.7
表5-6 部分经济效益指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4)》相关数据推算。
从表5-2—表5-6可以看出,由于“大跃进”运动的严重破坏,到1962年底“二五”计划实际执行结果与八大提出的建议相比,除原煤、石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粮食、棉花等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指标都未达到。在农产品中,粮食、棉花的产量不仅没有超过1957年的水平,甚至还低于1952年的水平。在工业品中,与农业有关的轻工业产品尚未达到“二五”建议的1/2,其中食糖还不到15%。与“一五”计划时期相比,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增加87.7%,但工业总产值仅增长19.9%,国民收入下降14.5%, (43) 投入大量的资金,经济建设的效益却很差。
即便是推迟三年后的1965年,国民经济水平与中共八大建议的“二五”计划指标来衡量,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首先,全部农业指标均未完成计划。其中,农业总产值指标仅为“二五”计划建议指标的81.3%,粮食、棉花、大豆分别完成计划指标的77.8%、87.4%、49.1%,大家畜、猪、羊的年末存栏数分别为计划指标的83.2%、66.8%和81.8%。其次,工业指标实现程度参差不齐。工业总产值指标基本实现了计划规定指标,为计划指标的99%,但各类产品完成计划的差距很大。其中,发电量、原煤、原油、钢、木材、水泥和机制纸产量超额完成了“二五”计划的建议指标,分别为计划要求的169.0%—157.2%、122.1%—110.5%、226.2%—188.5%、116.5%—101.9%、128.3%—117.0%、130.7%—112.7%、115.3%—108.1%。而化肥、机床、棉纱、棉布、糖均未完成“二五”计划的建议指标,仅为要求指标的57.5%—53.9%、66%—60.9%、89.7%—79.8%、79.2%—71.6%和60.8%—58.4%。总体上看,与支农相关的工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完成计划指标情况均较差。此外,经济效益指标和居民收入指标也都未能实现计划要求。
事实表明,“二五”计划开始执行后,由于主观主义盛行,导致计划管理的失效和经济发展计划的落空。无奈之下,整个国民经济被迫转入调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