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欬,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欬,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¹。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²,因而客之,则为肺欬。五藏各以其时受病³,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⁴,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⁵。微则为欬,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⁶,乘冬则肾先受之。
¹邪气以从其合也:风寒等邪气侵袭于皮毛,再深入于肺。
²外内合邪:外,皮毛感受风寒邪气;内,胃有寒饮食在内。二者相合而伤肺,这就是“外内合邪”。
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五脏各有所主的时令,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各在主时易受病。
⁴相参:相合,相应。
⁵治时:指五脏所主的时令,也叫旺时。
⁶至阴:农历六月为至阴,指脾之主时长夏。
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能使人咳嗽,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都能使人咳嗽,不只是肺脏能使人咳嗽。
黄帝道:希望听听具体情况。
岐伯说:皮毛主表,和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受了寒气,寒气就会侵入肺脏。假若喝了冷水或者吃了冷东西,寒气入胃,从肺脉上注于肺,肺也会因此受寒。这样,内外的寒邪互相结合,留止在肺脏,就会引起肺咳。至于五脏六腑的咳嗽,是五脏各在所主的时令受邪,如不在肺所主的秋令,五脏所受邪气会分别传给肺而致咳。人与天地自然相参应,五脏各在它所主的时令中受了寒邪,便能得病。若轻微的,就是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泻泄、腹痛。一般情况是在秋天肺先受邪,在春天肝先受邪,在夏天心先受邪,在季夏脾先受邪,在冬天肾先受邪。
赏析与点评
无论任何原因,只要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导致肺气上逆,均可导致咳嗽,咳嗽为肺之本病。但该句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又提出了“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观点,不仅突破了咳嗽治肺的局限性,扩大了咳嗽的病理范围,更重要的是提示了咳嗽与五脏六腑的密切关系。启示临床,必须考虑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对肺气宣降的影响,应分清标本先后、轻重缓急,探求其深层次的病因病理,注重调理相关脏腑。
本节阐述了两个观点。其一是咳嗽的成因分为内、外两方面,外则从皮毛而入,影响肺脏而致咳嗽;内则寒凉饮冷入胃,循肺脉上行至肺发为咳嗽。其二是从天人相参角度分析,提出不同季节的时令邪气常侵犯相应脏腑,进而波及肺而致咳嗽,这一方面说明五脏对相应季节时邪的易感性,一方面也反映了《黄帝内经》中重要的四时五脏的发病观,对临床辨治咳嗽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