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¹,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²,疾而徐则虚³。言实与虚,若有若无⁴。察后与先⁵,若存若亡⁶。为虚与实,若得若失⁷。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写之时,以针为之。写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⁸,排阳得针⁹,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¹⁰,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¹¹,若行若按¹²,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¹³,其气故止,外门以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持针之道,坚者为宝¹⁴,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¹⁵,及与两卫¹⁶,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¹⁷,切之独坚。
¹宛(yù)陈则除之:血气淤滞日久,当排除之。
²徐而疾则实:进针慢,出针快,出针后急按针孔的刺法,属补法。
³疾而徐则虚:进针快,出针慢,出针后不闭针孔的刺法,属泻法。
⁴言实与虚,若有若无:针下有气为实,无气为虚。有气指针刺后在刺穴周围产生的酸麻胀痛之感,甚至沿经脉传导,在医生手下有紧滞感。无气则为针刺后没有感觉,医生下针如刺豆腐。气本无形,故云若有若无。
⁵察后与先:审察疾病的标本缓急,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再决定治疗的次序。
⁶若存若亡:根据气之虚实,而决定是否留针及留针的久暂。
⁷为虚与实,若得若失:形容针刺补泻手法的作用。实证,泻而取之,使患者若有所失;虚证,补而实之,使患者若有所得。
⁸放而出之:摇大针孔,使邪气得出。
⁹排阳得针:有三说。一、阳指皮肤浅表部位,排开浅表部位,使邪气随针外泄。二、阳指表阳,排开表阳,以去邪气。三、排阳,推扬,转针。
¹⁰内温:气血内蕴。
¹¹意若妄之:随意而为,好像漫不经心。
¹²行:行针导气。按:按压孔穴以下针。
¹³令左属右:右手出针,令左手急按针孔。
¹⁴坚者为宝:针刺时要紧固有力。
¹⁵悬阳:凡刺时必举阳气为主,故曰悬阳。
¹⁶两卫:卫气在阳,肌表之卫。脾气在阴,脏腑之卫。二者皆神气所居,不可伤犯。凡用针首宜顾此。
¹⁷视之独澄:看得很清楚。
译文
凡是针刺时,正气虚用补法,邪气实用泻法,有淤血的用破除法,邪气胜的用攻邪法。《大要》说:慢进针而快出针,急按针孔的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不按针孔的为泻法。说到针下有气感为实,针下无气感为虚,因为气本无形,所以似有似无。根据疾病的标本缓急及气的虚实来决定补泻的次序,根据气之虚实,而决定是否留针及留针的久暂。总的说来,如掌握得法,就能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使患者感到补之若有所得,泻之若有所失。补虚泻实的要点,在于巧妙地使用九针。或补或泻,用针刺手法来解决。泻法的要领是:持针纳入,得气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这可使邪气随针外泄。假如出针随即按闭针孔,会使邪气蕴郁于内,淤血不散,邪气不得外泄。补法的要领是:顺随经脉循行的方向进针,好像漫不经心地轻轻刺入。在行针引气,按穴下针时,像蚊虫叮咬一样似留似去的感觉,得气以后,急速出针像箭离弓弦一样快。右手出针,左手急闭针孔,经气因而留止,针孔已闭,中气就会充实了。如有皮下出血,应该速予除去。持针的准则,以手下坚牢有力最可贵。对准腧穴,端正直刺,针不偏左不偏右,行针者的精神要集中在针端,注意观察病人,仔细看其血脉,进针时避开它,这样,就不会发生危险了。要进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及卫气、脾气的状况,而针者也须聚精会神,毫不疏忽,从而测知病气的存亡。血脉之所在,横布在腧穴周围,看起来显得很清楚,用手去摸按也会感到坚实。